朱国清(右)在蛇年春节前给村里老人送“福”。
申薇(右二)和队员们到脱贫户魏巨金家中走访,询问其生活情况。
张秀峰(左)在帮助村里的老人掰玉米。
王航(中)到村民家中走访。
在胎菊种植基地,王刚(左一)与村民一起查看地膜覆盖下的菊苗生长情况。
乔建明(右)在帮村民推销农产品。
编者按
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表明,驻村帮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机制。在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的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驰而不息奔赴广袤山乡,他们牢记职责使命,科学制订帮扶计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落细落实“六化十到位”工作要求,加强入户村情调研、开展人员动态监测、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一个个奋进足迹、一幕幕动人场景、一个个感人故事,汇聚成激情澎湃的奋进之力,持续将驻村帮扶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
真帮实扶促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驻临县大禹乡工作队大队长、府底村第一书记 朱国清
我来到临县大禹乡担任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大队长、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已经有一年半时间,从驻村第一天起,我就“把自己当成村民、把村民当成家人”,驻村一年半来,把自己彻底融入农村这个大家庭。
2023年腊月,府底村村民李艳军因为冠心病倒下了,急需做心脏支架手术。更为揪心的是他的爱人因气管炎常年吃药,三个孩子还在学校里读书,怎么办?排查中得知情况后,我带领工作队员第一时间赶往其家中探望,帮助申请医疗救助、办理监测户手续、全家五口人纳入低保,同时还自掏腰包拿出500元,献上一份爱心。
府底村有10余年香菇养殖基础,驻村以来,我积极申请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支持,全面完成了50亩香菇大棚的改造提升工作,扩大种植规模,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亩,新建恒温养菌棚13亩,新建通风储藏冷库3000立方米,实现了府底村香菇种植从70万棒到120万棒的大跳跃。
为了延长产业链,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养殖户效益,依托产业强镇建设,引进2条生产线,推动临县腾飞食品有限公司、临县湫水河食品有限公司上马香菇酱、辣椒酱等加工产业,带动苦菜、辣椒、香菇种植产业发展,吸纳270余人就地就业、务工增收,其中很多是脱贫户和监测户。村民刘林宝就是其中之一,早年他在工地摔伤了腰,不能干重活,所以企业吸纳他为管理员监督香菇加工流水线,他的妻子刘秋兰也在产业链上找到了采摘、分拣香菇的工作,领到了工钱……
工作队还在补链上做文章,举办香菇产业发展座谈会,组织种植户赴白文镇和城庄镇香菇种植园区现场观摩学习,邀请山西农大常明昌教授实地解决香菇生产技术难题,邀请山西农大苗如意研究员实地指导大禹乡辣椒产业发展,帮助农户提质增产,切实解决产业技术短板问题。与此同时,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20万元,推动村集体和山西府底养殖有限公司合作,新建蛋鸡养殖大棚1512平方米、养殖规模3.3万羽,项目建成达产后,府底村蛋鸡养殖规模将达到15万羽,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1.6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省农业农村厅帮扶的3个村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其中认定帮扶车间4个。很多脱贫户、监测户也在帮扶车间带动下,找到了岗位、挣到了工资,并享受到了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等带来的补助和补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将继续加大驻村帮扶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强化产业帮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让村民们实现持续增收。
我和村民成“老乡”
省卫生健康委驻繁峙县金山铺乡牛叫河村工作队队员 申薇
2023年5月,我主动请缨从省城来到忻州市繁峙县金山铺乡牛叫河村驻村帮扶。在报到的第一天看到畅通无阻的柏油公路、干净整洁的路域环境、一望无垠的农田、略带泥土芬芳的空气、树阴下聊天下棋的村民,一幅悠然自得、和谐闲适的景象,让人心情愉悦。
坚持不懈开展常态化走访,坚持每月遍访监测户、每季度遍访所有农户,还利用自身医疗知识,入户走访时为村民量血压。对需要医疗帮扶的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医疗咨询服务和差异化帮扶,积极宣传医疗知识,对医保缴纳报销等流程进行讲解,村民逐渐加深了对我们的信任,也逐渐和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老乡”。在零距离接触中,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更多地了解了不同家庭的需求。
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从事医疗工作的优势,为全村有需求的村民提供经济、适用、有效的诊疗方案50余人次,帮助有就医需求的病人入院就医40余人次,帮助村民缴纳医疗保险80余人次,村民慢性病发生频率明显降低。一年多来,村民对我们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村内有什么喜事、家里有什么烦心事都和我们倾诉,我们的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和村民和谐共处的同时,工作队不仅局限于解决村民日常“小事”,也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利用省级单位平台优势,不断提升帮扶质效,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积极在各村开展消费帮扶,累计投入资金7384.4万元,帮助脱贫户增收5.85万元,人均增收2.29万元。协助牛叫河村村“两委”,铺设能覆盖农田800余亩的灌溉管道两千余米,有效缓解农耕用水难问题。充分利用山西省儿童医院平台,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为牛叫河村村民建设村卫生室,并配备基本药品55种,实现小病不出村。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对现有的产业项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带领村民种植野生还阳参试验田,带动村民获益2.3万余元,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8.93万元。
做细做实惠乡亲
山西中医药大学驻和顺县横岭镇下白岩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张秀峰
67岁的杜永平是和顺县横岭镇下白岩村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长年热心于村里各项事业。听说这些天他身体有些不舒服,1月13日上午,我和工作队队员特意来看望他……
帮扶工作以来,工作队扎根基层、行而不辍,帮助下白岩村强组织、兴产业、出实招、见成效,推动村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打好“组合拳”,在帮扶措施上“见成效”。村民的住房饮水、健康状况、文化教育如何?哪些急事需办?需要心中有数。一是就业帮扶。引导村民优化种植结构,依靠科学种田,实现增产增收。引导养殖户购买商业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送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健康帮扶。组织中医药大学专家医疗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义诊救治和“送药下乡”活动。三是文化帮扶。积极联系县文旅局,为下白岩村争取到和顺县牛郎织女晋剧院免费送戏下乡服务,促进文化交流,提升乡风文明。四是教育帮扶。探索“石拐会议纪念馆+高校+乡村”大思政融合育人共同体,建立山西中医药大学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五是社会帮扶。统筹协调各种资源,争取到山西裕宁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价值5万元的药品。一系列举措成为建设和美乡村的“助推器”。
民之所忧,我必思之。工作队积极探索“一源三流”即“大食物、大健康、大思政”的帮扶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健康食物领域,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提升当地老年康养新业态;强化大学生中医药康养知识宣传,引导村民合理膳食和规律生活,使“治未病”中医理念深入人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基层党建的新模式,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政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开花结果。
我们平时走访入户,跟老年人谈健康,与青年人聊创业,同低保户算收入,和村党支书谋规划……始终以深厚的乡村情怀、高度的责任担当,继续把各项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推动乡村发生更大更好的变化。
只争朝夕勤服务
应急管理部驻阳高县王官屯镇众和村第一书记 王航
2023年8月我到陕西延川出差,工作完成后参观瞻仰了梁家河村,心中无限感慨,心想如果哪天能为老百姓做点事,一定是很好的人生经历。三天后返京,得知组织要选派一名驻村第一书记,随即一种幸福来得太快的感觉涌上心头。
告诉家人后,家人都很支持,母亲说:“咱是农村出来的,最理解农民的不容易,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随即我向组织申请驻村帮扶,临行前部领导和应急救援中心领导给予殷殷嘱托。
驻村后,我迅速进入角色,学习政策理论,理清工作思路,快速了解村情户情,扎实开展帮扶工作。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众和村发生诸多新变化。
党建引领更加明显。建立党员微信群,强化理论学习,做好组织动员;推动村党支部与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党支部等3个党支部结对共建;组织党员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上门慰问、应急演练等志愿服务活动。
监测帮扶更加有力。深入所有农户走访,宣传落实帮扶政策,帮助村民就业,协调医疗资源。扎实开展慰问活动,为困难党员、群众送上慰问金,为全体常住户申请保暖物资,送上米面。
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帮助大棚蔬菜种植户提高种植水平,拓展销路;协调建设农灌井,保障杏果水源;推动速冻食品加工车间运营,确定运营主体,正加紧办理生产手续;建设电商直播间,助力农特产品销售。
民生福祉更加厚实。推动“助餐中心”顺利运行;争取资金30万元,增加绿化树木;争取资金安装路灯40盏,方便夜间出行;添置办公器材改善办公条件;邀请二人台剧团演出,为村舞蹈队购置运动装,助力文化振兴。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完善综合减灾体系,排查灾害风险,安装火灾报警器,建设应急文化广场。实施数字乡村提质工程,争取建设资金15万元,增强系统可用性。
驻村有期限,服务无止境,在接下来的帮扶中,我将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为众和村乡村振兴事业再添一把柴、再加一把火,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红火。
因地制宜巧设计
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驻朔城区神头镇东神头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王刚
东神头村是朔城区历史文化名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近10年的驻村生活,我一直坚持着最初的那份梦想、那份情怀、那份热爱,从未有过怨言、也未曾有过退缩。
三年前,凭借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绘制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党建强基凝聚民心合力。推动全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规范组织生活制度,精心打造“村居景观墙”200平方米,以生动图文和鲜活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将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践知践行,不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文旅产业发展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24小时蓄水池及管道供水工程、乡村记忆馆、梅杏项目、菊花项目、明清一条街仿古路灯等5个项目已建成,规划的农业设施大棚、民俗餐馆、传统水打磨、千佛塔修缮等16个项目正在开展项目申报。最让人振奋的是,经过自己的精心策划和协调推动,《山西朔州东神头村——拓跋部落旅游开发方案》终于成稿,东神头村申报“AAAA”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工作迈上快车道。
创新村级治理模式焕发勃勃生机。创建“1138”乡村治理工作专班。即:1名驻村第一书记、1支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8名片长分级分层管理,专项负责人居环境整治、煤改电、防火防汛、防返贫监测等工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整体合力,保障村级事务工作高效运行。创办“东神头村文艺队”。精心编排选送的《欢聚一堂》舞蹈节目在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大赛“炫舞青春,音你不同”活动中荣获金奖。推动成立了“东神头村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3年4月,我本人荣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山西省干部驻村工作模范队员”,连续四年被右玉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农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感觉信心百倍。
尊重关爱助老人
晋中市太谷区教育局驻太谷区范村镇王公村工作队队员 乔建明
晋中市东曲河村,地处榆社、榆次、太谷三地的交汇处,属丘陵山区,距离县城三十公里,曾经是省级贫困村,102省道穿村而过,村里以种植大棚蔬菜和玉米高粱为主。近两年的帮扶工作中,实时走访困难群众,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有几位老人令我印象深刻。
他是一名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身体不是很好,平时以种地、捡破烂为生。当我们去他家走访慰问的时候,问他有啥困难,他只字不提,我们带去的慰问品都被他婉言拒绝。他情深意切地说:“我一个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就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把这些东西送给最需要的人吧。”我们极力劝说他依然不收。之后老人在听到我们的敲门声后都不予开门,还会隔着门喊话让我们回去。老人的话语令我们感动。
他是一个有才的老人,每逢过年,春联都是自己撰写,有一年他写了“忆往昔一事无成,看今朝致富脱贫”,还给工作队写过一首词《西江月·望南阁》。
他一个人自食其力地生活,闲暇时刻爱看书、爱看报,思想觉悟颇高。在闭塞的山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东曲河养老院还有一位老人,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喜欢坐在轮椅上,晒晒太阳听听广播。老人最爱吃火腿肠,有一次,他悄悄告诉我们,下次来看他时,别忘了带十根火腿肠。闲暇时候他爱雕刻,那些没用的树根在他手里都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比如展翅高飞的鸟、饱满成熟的麦穗、老人用的拐杖……从雕刻作品中能感受到老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
当看到这些生动而有趣的老人,我深深地感觉到能为他们服务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脱贫如果仅仅给予财物,那么脱的只是物质的贫;而如果给了老人尊重和关爱,那脱的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贫。我们将会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投入更多精力为山区人民服务。
本版文字由王秀娟 郭涛玮整理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