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一线调研】护“小家”和睦 促“大家”和谐

——文水县探寻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最优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文水县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作为“平安文水”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精准破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难、发现难、联动难、调处难”等问题,实现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减量化、摸底排查多元化、风险防控精准化、联动调处高效化”。
  近三年时间,文水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479件,其中调解成功1171件,调解成功率为79%,文水县人民法院家庭纠纷类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70.34%。文水县委副书记武冬祯说,“预防、排查、调解”是关键。这也是文水县做好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工作的核心“法宝”。
  近日,记者就该县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做法进行了采访。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延伸服务”多方联治
——织牢婚姻家庭纠纷“防控网”

  阻止矛盾纠纷延伸、蔓延,靠的是“预防”。而预防往往具有被动性,需要一整套体系和服务做保障。
  文水县成立了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公安、法院、司法、信访、民政、妇联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全面深化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层层传导压力、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建成了“一站式”县级矛盾调解中心,统筹整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会志愿群体等资源力量,实现了“前端”受理、“中端”分流、“后端”调处的科学布局。县乡村三级“纵向到底”,县直责任部门“横向到边”,这一综合治理方式既“抓前端”,也“治未病”,全力推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科学预防、妥善化解。
  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县“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骨干,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三级调解网络,县婚调委专业调解力量充实其中,实现了全县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全覆盖。文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志明表示,“只有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全覆盖,才能做到矛盾纠纷预防无缝隙、无死角。”
  “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预防还得从源头抓起。”文水县妇联主席朱琰卿如是说。而这一源头就是做好“延伸服务”,作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牵头单位,文水县妇联通过线上常态化推送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线下组织民法典、婚姻法公益讲座,开展法律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座谈交流,潜移默化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县法院成立“法院妈妈”团队,将因婚姻家事案件导致陷入困境的儿童列入全县“爱心妈妈”结对对象,主动预防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后遗症”。县委政法委、县法院与县妇联联合签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备忘录,协同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家庭教育指导、纠纷判后回访等工作,推动“第一道防线”和“最后一道防线”有效衔接,形成预防婚姻矛盾纠纷有效机制。

“网格队伍+联动机制+渠道畅通”多层联防
——织密婚姻家庭纠纷“排查网”

  文水县把全县2143名妇联执委纳入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并建立“1名妇联执委+1名网格员+1名村社干部+N名巾帼志愿者”的家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队伍,发挥“网格”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要求他们及时掌握矛盾风险隐患,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基层力量密切关注、深入排查。充分调动各单位妇联工作者等力量,延伸信息收集触角,在法院立案、公安接警、民政窗口以及学校家访中发现的涉及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信息要求及时上报,并由县妇联牵头做好信息研判和派单跟踪工作;用好村(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网格员,变“群众来访”为“网格员探访”,并按照“五色”分级预警处置要求进行分级评估。
  对于这一批排查队伍来说,走村串巷、登门入户,早已熟门熟路,排查起来相对容易,最为复杂的是怎么评估矛盾纠纷,评估后又怎么去排查化解。
  这一点,文水县做了统一定性。对评估为“绿色”的家庭矛盾纠纷,村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组织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妇联主任、调解员调处化解,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在网格,化解在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对评估为“蓝色”的家庭矛盾纠纷,乡镇综治中心会协调专职调解员、司法助理员、派出所民警、基层法庭法官专项研判解决,实现“大事不出乡镇”;对评估为“黄色”以上的家庭矛盾纠纷,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时响应,组织家事纠纷调处团队及时介入处置,确保“复杂矛盾不上交”。
  文水县妇联还积极组织妇联干部以及巾帼网格员深入基层一线,常态化开展高风险家庭专项排查工作,对单亲、家暴、婚姻关系变化等家庭情况进行重点排查,力争做到矛盾纠纷情况明、底数清。在排查工作中,她们会及时了解家庭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形成风险联查、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的工作合力。
  “排查渠道要畅通,信访渠道必须畅通。”朱琰卿经常督促工作人员在接待来电来访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妥善解决一些事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诉求。文水县妇联也做到了坚持“开门接访”,通过上门回访、电话回访等方式,确保全程跟踪服务,排查无漏洞、无盲区。

“专业队伍+专职调解+多元调解”多元联调
——织好婚姻家庭纠纷“调处网”

  通过调解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在于机制、在于方式方法,更在于人。
  文水县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不仅包括对专职调解员的选拔任用,也囊括诉前、诉中调解和诉后回访中的一些详细规定,更涵盖在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中形成的一系列联动会商机制。
  目前,全县158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每个村(社区)聘用1—2名专职调解员,并邀请德高望重的乡贤人士参与村(社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组建了以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体的婚姻家事矛盾纠纷调处专业团队,对起诉到法院的婚姻家事类纠纷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后均进行诉前委派调解。同时不断完善调解机制,建立心理辅导室,对矛盾对立较重、情绪比较激动或涉及抚养权归属问题的案件等,由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及时化解心结、缓解矛盾。
  文水县人民法院将调解贯穿于家庭婚姻案件诉前、立案、庭前、开庭及送达等各个阶段。王娟文和梁丽丽作为法院家庭婚姻矛盾纠纷案件的专职调解员,她们更多的感受是婚姻家庭纠纷复杂多变,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调解,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合情合理地化解,不仅能解决法律层面的问题,更能引导当事人理性搁置争议,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站在家事审判工作前沿的文水县人民法院最有话语权,该院引领示范,2023年组建婚姻家事审判团队,全力开辟“预防为主、调解优先、法治断后、力促和谐”的家事审判新路,创新引入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家事审判员、心理疏导员,协同开展家事审判工作,通过“五色”分级预警让家事矛盾纠纷类型识别精确、响应及时,实现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精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预防处置。文水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雅婷表示,这一机制真正实现了源头管控家事纠纷,实现家事案件审判与诉源治理的深度融合,有效预防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升级,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的发生。
  当前,文水县正积极探索建立“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家事调查+法官指导”新模式,这一模式让王娟文、梁丽丽等专、兼职调解员甚是欣慰,通过这样的调解模式,可以全面准确梳理家事矛盾纠纷,使其从初始阶段就能被识别到位、施策到位、处置到位,更欣慰于这一模式可以适时应对家庭矛盾纠纷研判不及时、分析不精准等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因家庭纠纷导致“民转刑”案件发生几率。
  “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地方形象,各级各部门要把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和命案防控的基础工程,早预测、早发现、早分析、早化解,有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日前在文水县召开的吕梁市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推进会上,吕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利锋说。

本报记者王少科 本报通讯员冯海砚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04期

  • 第2025-02-03期

  • 第2025-02-02期

  • 第2025-02-01期

  • 第2025-01-31期

  • 第2025-01-30期

  • 第2025-01-29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7期

  • 第2025-0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