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能源转型,实现能源优势向算力优势转化,是大同市近年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方向。据统计,2018年—2024年,大同市煤炭行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从28%降至17.1%,而互联网数据服务业用电量占比从0增长到22.5%,超过煤炭行业用电量的比重。从产业结构来看,大同市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从65.7%降至46.2%,第三产业用电量比重从18.7%增长至38.1%,有望成为山西第一个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的地区。在大同市灵丘县,坐落在这里的秦淮大数据中心2024年用电量预计达20亿千瓦时,是灵丘县全社会用电量的2.5倍。
在此过程中,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积极服务城市转型发展,用坚强可靠电网和优质供电服务,点亮煤都转型之路。特别是“充分发挥电网平台优势服务‘京津冀数据服务地’战略落地”行动方案,推广打捆并网、协同互补等建设方式,引导能源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大数据年用电量实际消纳绿电占比超过50%。
加快电网建设
搭建绿电外送通道
“煤都”大同,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双碳”背景下,大同市致力于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为服务大同新能源发展,大同供电公司不断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为绿电外送搭建通道。
“巡视时一定要认真检查站内设备油温、充油充气设备油位及压力值,对易覆冰线路进行及时清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三,国网大同供电公司500千伏丁崖站运维人员梁磊、张程亮坚守岗位,继续对变电站所辖设备开展巡视,确保所辖站内设备春节期间安全稳定运行。
据了解,自2022年12月丁崖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至2024年10月底,已外送电量46.53亿千瓦时,大幅提升了大同地区新能源外送消纳能力,助力能源转型发展。
2016年,大同市在采煤沉陷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百万千瓦光伏项目基地。当时,大同西部区域仅有雁同1座500千伏变电站。随着地区新能源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加,雁同站上送电压力持续增大。为此,省电力公司规划建设了新荣(丁崖)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此外,2024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输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三交九直特高压工程之一,肩负着大同、怀来地区富余电力外送,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保障京津唐负荷中心用电需要的使命。
“与之配套,大同未来将规划再建4座500千伏变电站。”大同供电公司发展部五级职员杨扬介绍,届时,大同将构建以大同—怀来1000千伏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双环网为支撑的坚强网架结构,不仅为大同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更为大规模绿色电力外送铺平了道路。
稳定电力供应
加快建设储能电站
冬日,在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极目远眺,茫茫荒原上排列整齐的光伏板耀如银鳞,蔚为壮观。
据悉,大同有1687平方千米采煤沉陷区,这些原本因采煤受损的土地“包袱”,如今化身成发展光伏产业的资源。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晋北采煤沉陷区6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正在选址,该项目是国家推进“双碳”目标布局的12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也是我省“五大基地”建设重点示范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有27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通过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送往京津冀地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大同地区总装机容量1744.64万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容量929.86万千瓦,占比53.3%。
大同新能源发展,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储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同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
2023年7月,在距离500千伏新荣(丁崖)变电站仅4.67公里的西村乡谢家场村,建成了山西首座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项目——合荣储能电站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22亿元,占地96亩。合荣储能电站站长王雨辰介绍,选择在新荣区建站,不仅因为这里新能源资源丰富,更因为接入条件得天独厚,距离500千伏丁崖变电站近,且有着充足间隔。
“储能设备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调节用电的波峰波谷,赚取差价,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随着大同地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储能的需求将更大。”1月15日,站在几十个科技感十足的白色集装箱前,王雨辰对储能电站的发展充满信心。
保障电力需求
推动发展“算力之都”
位于大同灵丘县城几公里外的秦淮大数据中心,十几栋建筑的银灰色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每一栋楼都代表一期项目,充满科技与活力的大数据中心让古老县城显得生机勃勃。
“春节期间,随着人们抢红包等在线娱乐项目增多,可能会出现流量高峰,我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和预案,确保春节期间算力稳定供应。”1月25日,秦淮大数据中心项目部经理禾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大同市综合能源富集互补、电力供给充足稳定,这些优势让其成为新兴产业——大数据中心的理想建设地。大同逐渐从“输煤炭”转向“输算力”,曾经的煤都开始转变为“算力之都”。
“供电是大数据中心选址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禾伟解释,一方面,大数据对供电稳定性要求极高;另一方面,用电成本是大数据中心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80%左右。禾伟站在秦淮大数据中心110千伏变电站站台上,指着不远处220千伏灵丘变电站:“当初在这里选址时,我们充分考虑大同新能源资源丰富,而且距离220千伏灵丘变电站不到1公里,间隔充足,有了这样的保障,大数据中心才能顺利落户这里。”
近年来,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大同。目前,大同作为全省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中心,承担着省内97%以上的数据中心用电量。
一手“绿色能源流”,一手“数据产业流”。煤都大同正朝着建设“京津冀数据服务地”和新能源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两大产业流在这里“握手”合作,汇聚成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强大合力,让古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杜鹃 本报通讯员赵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