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曙光洒在门前的大红灯笼上,透着喜庆与祥和。2月6日一早,记者一行来到华阳集团一矿的井口,伴随着罐笼起落的低沉轰鸣,一个黄色的身影在昏暗的井筒中忙碌着,那便是大伙口中的新“同事”——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大伙亲切地称它为“小黄人”。
“小黄人”拥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那是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仪的组合,它们能够穿透井筒深处的昏暗,清晰地捕捉并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小黄人”的身影随着罐笼的上下而移动,穿梭其间仿佛在井筒中绘制着一幅生动的安全画卷。
“一大早,数它忙活呢。”一矿机电工区动力队技术员李彪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满脸自豪地说。屏幕上,刚刚“小黄人”发现井架上的到位开关位置出现了偏移,立刻触发了自动报警,还精准地截图标记了问题点。
“这种精准度和效率是人工巡检难以企及的。”李彪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位“同事”的赞许,“‘小黄人’这一年来本事越来越大了,已经是我们最重要的‘同事’之一了。”
站在一旁的井筒维修工李俊杰感叹地说:“以前靠人工巡检,光线差、环境复杂,得上下跑好几趟,危险不说还累得够呛。现在它帮我们盯着,既省时又可靠,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在“小黄人”的助力下,如今井筒巡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六倍,巡检精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毫米,准确率接近100%。“而且啊,它还能全天候运行,我们的人力负担轻了,隐患发现也更及时了。”李彪补充道,“这就是智能化给煤矿生产带来的变化啊。”
离开矿井,记者一行人又来到了华阳集团华储公司的恒温仓库。在这里,我们又见到了另一位忙碌的“同事”——AMR自主搬运机器人。它们正平稳地搬运着一箱箱重达1.2吨的物料,沿着预定轨迹行驶、精准停靠,一系列动作流畅而自如。
仓库操作员高扬站在一旁,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只要提前输入任务指令,这些机器人就能自动完成配送,效率可高了。我们这里的4台机器人能完成以前7到8个人的工作量,运送速度是人工的4倍呢。”
眼前这些忙碌的机器人,它们配备了智能避障功能,在繁忙的仓库里来去自如。它们的安全性高、稳定性好,还能连续工作,这些都是以前的人工配送所无法比的。
从井筒深处的“小黄人”到仓库里的“搬运工”……谈及一年来与这些“同事”合作的感受时,大伙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轻松了,也踏实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新同事”加入,人机协作,共同赋能发展。简单的话语,满是大家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本报记者苏晓晨 本报通讯员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