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经

不负春来好时光 生产建设一线忙

  • 220千伏永乐变电站内,国网临汾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本报通讯员摄

  • 中铁十七局忻府轨枕厂生产场景。段文婷摄

  • 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工地,工人正在进行钢筋笼绑扎。本报通讯员摄

  • 潞安化工太化新材料公司厂区一角。郭丁丁摄

  • 制图:薛海鸥

  •   

    编者按
      律回春渐,万象更新。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工厂车间里机声隆隆,企业生产开足马力;项目施工现场,建设者以智慧和汗水修筑通途;变电站运维人员驻站值守,点亮万家灯火;化工厂操作工巡检设备,保障企业生产用汽……我们撷取几个微观镜头,记录下朴实的奋斗、不变的坚守、热诚的希望,以飨读者。让我们不负春来好时光,逐梦前行,迎风破浪,用实干描绘高质量发展画卷。

    日查夜巡 拧紧脱硫“安全阀”

      2月6日20时,潞安化工太化新材料公司锅炉车间脱硫装置区,操作工陈向一面检查设备,一面在巡检表上记录各项数值。像这样的巡视检查,他和同事们每班至少12次,每次行走约3公里。
      当日,太原气温骤降,常规检查外,还必须逐一巡查现场所有设备的保温防冻情况。
      新上岗半年多,陈向已能熟练操作氨水取样、出料等脱硫工艺环节,在脱硫装置区独当一面。他告诉记者:“离心泵油位需保持在正常油位线处,机泵地脚螺丝、防护罩应牢固完好;压力表得定期检查,确认无损坏无锈蚀;脱硫塔,氧化槽,水洗槽罐体及其附属管线要检查是否有跑冒滴漏……”
      据介绍,太化新材料公司2024年实物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己内酰胺、合成氨、环己醇酮等主要装置达到历史最佳运行水平。这一切得益于该公司不断提升生产系统管理能力,以技改+检修赋能生产提质增效,破解制约全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锅炉车间承担着保障园区用汽的任务,在2024年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160天的记录。该车间由备煤、锅炉、脱硫三个工段组成,锅炉工段实时监控锅炉运行状态,负责外送蒸汽;备煤工段保障入炉煤的工艺指标;脱硫工段则专注环保,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同时生产副产品。
      经过系列技术改造,目前,该车间已经解决了脱硫运行周期短等问题,实现了稳定高效运行。
      车间主任马稼祥已连续5个春节在岗值守,他说:“春节前后,各项生产任务比往常繁忙。特殊时期,大家更得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新的一年,车间将通过技改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能耗,持续保持稳运联运,为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晋帅妮 郭丁丁

    一键启动 “金戈铁马”拓金撷光

      2月3日,大年初六。地处吕梁山麓的汾西矿业曙光煤矿,夜班矿工们迎着曙光从矿井中走了出来。“智能综采队本班生产原煤1553吨,大家都铆足劲生产,以确保省内外的能源供应。”与智能综采队职工一同升井的该矿党委书记、矿长李海燕开口说话间,厚厚的眼镜片上便结满了霜花。
      曙光煤矿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设计建设的“一井一面”煤矿,2003年建成投产,生产能力90万吨。目前,该矿正全力加速提标扩能,朝着建设500万吨数智化矿井目标迈进。
      该矿调度集控指挥中心,目之所及尽是满满的科技感。当班值守的机运区智能化业务组组长李长龙轻触按键,发出一键启动指令,1232智能综采工作面的刮板输送机(溜子)、皮带、转载机、采煤机、支架等大小机械一一被激活,跟机、移架……采煤机进入割煤程序,瞬时乌金如瀑,似舞动的乌龙循着预设的线路飞奔山外。
      尽管井下生产场面热火朝天,但采煤现场却鲜见矿工们忙碌的身影。
      “我们现在的智能综采面,应用‘110’工法实施开采,远程操作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观测监测生产动态,及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设备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李长龙说,如此一来,提高了对采煤设备安全隐患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降低了矿工劳动强度和开采成本。
      “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破碎机、皮带机、转载机等主运输系统的运行状态、温度等参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便立刻报警并自动处理。智能调速技术还能让输送机根据煤流量自动调速,既保证效率又节能降耗,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李长龙认真介绍着调度台上3台电脑屏幕上跃动的数据和快速变化的图像。
      李长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矿三代”。他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坐在宽敞、舒适的地面集控室便可指挥地层深处的“金戈铁马”拓金撷光。
      智能化浪潮正重塑着煤炭行业发展路径,成为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24年,曙光煤矿在保证安全、快速推进矿井提标扩能建设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原煤完全成本每吨降低326.03元。

    姚毅 吕灵芝 闫建伟

    驻站值守 一线点亮“敬业福”

      对于变电站驻站工作人员来讲,无论年节都在坚守一线,稳守万家灯火。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高壁村,走进220千伏永乐变电站,一探驻站一线运维人员的工作日常。
      220千伏永乐变电站由国网临汾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运维六班驻守,担负着安泽县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电的供电任务,是临汾供电公司管辖区域内位置最东边、海拔(926米)最高的一处变电站,寒冬腊月里温度经常达到零下25摄氏度,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今年56岁的王金林是永乐变电站的老站长,家住在离变电站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他有16个春节都是在站内度过的,对变电站的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我亲眼看着永乐站启动投运,并一次次增容扩建有了现在的规模,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王金林讲述。
      运维六班除了负责220千伏永乐变电站外,还负责着该区域220千伏相如、110千伏安泽、北平、岳阳、金堆等5座变电站的巡视检查、日常维护、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等工作,任务繁重。全班11个人采用的“轮班”制,驻站人数始终保留在3人到4人。
      值班期间,王金林和副班长乔峰要完成220千伏永乐站和110千伏安泽站的差异化巡视。重点关注变电站充油充气设备油位、压力,加强隔离开关触头、二次回路端子等红外测温工作,强化开关柜巡视运维,落实高压室通风散热、防小动物等季节性反事故措施,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春节里,脑子里的安全弦就绷得更紧了,每个站巡一圈至少要2个小时,如今有了智能立体巡视系统辅助巡视,高清摄像头及采集终端会自动按照巡视点位依次对站内设备进行巡视,大大提高了巡视效率。”乔峰介绍。
      在巡视的过程中,乔峰不断接到工作电话,例如辖区站进站许可,检修操作工作许可等事项,他都要一一回复解决。“有时遇到站内有检修工作,电话就会被‘打爆’。”这个刚刚三十而立的小伙子,已然成为变电运维中心的中坚力量。
      “前些年山区道路狭窄崎岖,我们辖区的变电站大都在山沟里,远一些的变电站,巡视往返就要一整天,遇到恶劣天气可能当天都回不了驻地。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除了一些特殊位置的变电站,我们开着车就能当天往返。”王金林向记者解释:“这几年,安泽、古县两个地方的厂矿企业和居民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电网规模也随之扩建增容,运维保电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这也许就是值守的价值吧。”
      驻站值守,远离城市繁华,与设备相伴,运维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繁琐而重复的工作任务,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节假日,他们都肩负责任与担当,守护着临汾主网81座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杜鹃 闫永芳

    数智赋能 轨枕厂里马力足

      春节过后,中铁十七局忻府轨枕厂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进度,积极投入到复工复产工作中,工厂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2月7日,走进轨枕厂的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彰显着复工复产的强劲势头。只见生产线快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电脑,智能机械臂进行着箍钢筋、桁架筋、混凝土入模浇筑等轨枕生产的工序作业,控制室中心控制台实时监控着每根轨枕的生产过程。11套智能化系统确保原料、耗时、养护等环节精准无误,智能化蒸养设备实现远程设定温度,持久恒温,无人作业,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轨枕经过一系列工序后,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等待运往雄忻高铁的建设现场。
      “忻府轨枕厂2024年5月投产,是山西省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轨枕厂,截至目前,已完成12.4万根双块式轨枕预制。”轨枕厂技术负责人熊勇说,“我们这个厂负责雄忻高铁山西段全线范围内53万根双块式轨枕生产任务。目前日均产量达1500根,只有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才能保证于今年开始铺轨的进度需要。”
      为了确保雄忻高铁项目的顺利进行,他们在春节期间就提前做好了复工复产的准备工作,储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并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确保节后迅速恢复高效生产。节后一上班,全体职工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目前,工厂的生产能力已经恢复到了节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熊勇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优化生产流程,加强技术改进,尤其是产品合格率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确保每根轨枕质量达标。工人们干劲十足,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为雄忻高铁早日通车贡献力量。
      如今,忻府轨枕厂革新了生产方式,并积累了生产和管理的大数据,为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下基础,为传统混凝土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并为轨道交通制造业注入新活力。

    张毅 段文婷

    扬帆海外 戈壁荒漠筑通途

      连日来,在位于撒哈拉沙漠西侧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铁十二局担负施工的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第四标段项目施工现场,55名管理人员,199名中方工人,422名阿方工人,奋战在68公里长的施工线路上,加速项目建设进程,在戈壁荒漠奏响春的乐章。
      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全长575公里,由中国铁建与阿尔及利亚本地国有企业COSIDER TP共同实施,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承建的最大单体项目,建成后将连接阿尔及利亚矿区、工业区和港口,对完善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铁十二局担负施工的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第四标段于2024年5月开始施工,建设者们直面自然环境恶劣、施工组织难度大等挑战,做好人员、材料、机械、报验保障,实现了石方爆破单次炸药量首次突破35吨、项目首片T梁预制完成并通过验收、全线首件圆管涵浇筑施工有序推进等系列突破。面对工期压力,今年春节期间该项目照常施工。项目经理黄红卫带领项目管理人员做好现场准备、过程质量管控等工作,把控施工节奏。
      项目团队围绕“路基特干土填筑施工技术”等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助力生产提质增效。推进责任目标考核,严抓经济效能管理,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各项举措刚性执行,提升项目管理创效水平。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守好施工生产生命线。
      近年来,中铁十二局积极参与阿尔及利亚55公里铁路、东西高速公路、贝佳亚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项目建设,为阿尔及利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项目管理人员、中方工人自觉承担起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的责任,做好“传帮带”,培养出一批技术成熟的阿工,再由这批阿工带新阿工,进而带动阿尔及利亚工程技术发展。
      与监理交流中国文化成为职工们的趣事之一。“中国桥、中国高铁,了不起!”阿方监理伊斯兰姆关注中国文化,当项目工程部副部长闫金龙介绍赵州桥屹立1400年不倒、中铁十二局参建了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中国高铁时速达350公里时,伊斯兰姆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表示要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东方大国的魅力。
      春节期间,在休息间隙,利用项目申请建设的信号基站,闫金龙通过微信和身处太原的妻子、女儿视频连线实现了特殊的团圆。“希望工程早日完工,造福当地民众,为深化中阿友谊作贡献!”谈及新春愿望,他由衷地说。

    晋帅妮 赵桂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2-04期

    • 第2025-02-03期

    • 第2025-02-02期

    • 第2025-02-01期

    • 第2025-01-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