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纽带,是农村生活中最具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盛大庆典。除了美食和团聚,农村的过年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舞龙舞狮、扭秧歌、看大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乡村旅游、现代产业让农村的年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蛇年春节,让我们一同走进农村,探寻农村过年的新变化,感受农村过年的新魅力。
醒狮闹春
欢乐开心
“摸摸狮头,鸿运当头;摸摸狮尾,顺风顺水。”农历正月初三,在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精彩纷呈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观赏。随着锣鼓的敲击声,表演者腾空而起,舞动的狮头栩栩如生。辗转腾挪间,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这是我们村搞的第二届‘年味张家塔’专题活动项目之一,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持续到正月初八,主要项目有舞狮子、八音会、扭秧歌等等。”在舞狮现场,张家塔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说,“舞狮在中国历史久远,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我们村表演的是南狮,通常也被称为‘醒狮’,这也意味着350多年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张家塔村即将踏上新征程。”
近年来,张家塔村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吕梁市重点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样板,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2024年张家塔村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村民增收5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91万元。”王军峰说,今年大年初一村里就迎来了1000多名游客,初二上升到了5000多名游客,今天至少有15000多名游客,壮观场面在喜庆热闹的年味中格外养眼,相信今年一定比去年强。
说话间,“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清脆的铜镲声和响亮的锣鼓声,秧歌队队员身着喜庆服装变换多种秧歌队形,将秧歌的欢快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生活越来越好,能参加社火表演为大家带来快乐,我们特别自豪,一定会全力展现自己的风采,欢欢喜喜过蛇年。”秧歌队的队员们兴奋地说。
来自孝义的侯文斌观看了舞狮子、扭秧歌、八音会,走过了神奇又色彩斑斓的地下甬道,欣赏了书画展、戏曲长廊。他满意地说:“这样的‘赶场子’让人乐此不疲,回味无穷!”村头和村中的两个移风易俗打卡点,人们纷纷拍照留念,铭记着文明过节的新理念,践行着文明过节的新风尚。
不远处,赵学义的骑马游乐点大人小孩围得水泄不通。“趁着张家塔村浓浓的年味,让马儿再给自己赚点零花钱,这几天人多,骑一次10元,一天能收入1000多元,就是累了点!马儿是我一家人的好帮手,耕地、拉车样样都行。”赵学义笑眯眯地说。张家塔村村委委员王建花说:“今年春节村民个个精神抖擞,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光摊位就有30多个,摊主们笑得合不拢嘴。”
傍晚时分,有着倒“福”字形状的古村落灯光亮起,整个村庄都变得流光溢彩,广场上、路两旁,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美轮美奂,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留住这绚丽的瞬间。火红的灯笼、喜庆的春联、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相映成画,整洁秀美的古村落年味十足。
看着火红的灯笼,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张家塔村村民张彩勤激动地说,“现在村里越来越美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祝愿我们张家塔村老百姓的日子就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李全宏 肖继旺
诗意水乡
冰雪出圈
“玩得开心吗?”“太开心了!”西庄冰雪乐园工作人员张斌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到他的小屋暖和暖和,“乐园占地120多亩,包括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演艺、冰雪建筑、冰雪活动、冰雪体育啥的。这几天,每天有3000多人入园,不少都是周边县区的游客。”
灵丘县落水河乡西庄村地处唐河湿地,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成片的通天杨树将整个村庄遮掩,百鸟争鸣,溪水潺潺,走进村庄让人误以为进入了江南水乡,诗意处处。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优势,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打造水上乐园,到把闲置的河滩改造成奇遇森林,再到发展冰雪经济,名气嗖嗖直升,一次次火爆出圈。
张斌夫妻俩原先靠着开车拉点日用品在周边村庄叫卖为生。“那时候走街串巷的,夏天热个半死,冬天又冻成冰棍,是真辛苦。”回想过去,张斌又下意识地搓了搓手,“村里开始搞旅游后,我俩商量着在家门口试试。没想到,人不再受罪不说,钱还没少挣。光去年秋天奇遇森林开门迎客时,我摆摊两三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以往全年的!”
乡村游的发展,引来了大批游客,也带火了乡村经济。居家小媳妇王素梅凭借在游客中口碑极好的农家莜面饺子和包子店,成了村里的奋进名人;回乡创业青年孙海帆创办的民宿生意火爆;村民祖月根在自家庭院里开办的榨油坊,产品供不应求,直接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油料种植。灌油称斤,每当一股股色泽鲜亮的菜籽油从油漏里倾泻而下时,他溢满香气的小屋总会传出阵阵称赞。
“以旅促农,以农强旅”的发展新路让西庄人为之振奋。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投入到村子的改造发展中。“别看老汉73了,还参加村子建设呢。一年也挣2万多元。”说到发展西庄,村民张春精气神十足。
古香古色的亭子、干净整洁的道路、惬意舒适的休闲广场……,近几年西庄的变化日新月异,2024年更是入选了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诗意水乡的招牌更亮了。
“腊月那会儿,冰雪大世界开场,我不仅应聘当秩序维护员,还在场内弄了两间活动房卖烤肠奶茶。游客既能进屋取暖又能购物。这个春节前后我一直在冰雪场,等忙过这段,我得好好规划一下今年都要做些啥。”张斌笑着说。
正带着孩子在乐园玩耍的王素梅接过话茬:“没错,这两天村‘两委’班子开会来,听说是村里今年还有大动作。我们几个姐妹商量了一下,新一年要联合起来,争取把小生意做得更红火!”
如今,西庄村这片被自然和诗意所包裹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结合,村民增收与发展相辅相成,宜居宜游宜业的和美乡村新曲正越奏越悠扬。
张丽媛 马明清
古法酿醋
新春飘香
“我们家的醋可受欢迎呢,不光网上销售供不应求,年前还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我们‘班贤醋业’选购各式各样的醋产品呢。”大年初八,新年的余温还没散去,家家户户依然沉醉在节日的喜庆祥和气氛中,忻州市定襄县北关村“班贤醋业”的掌门人班茂林已经开始忙上了,“我们的醋特别受消费者欢迎,一年四季订单不断。”
说起自家的醋和自家的媳妇,本来说话慢条斯理的班茂林甚是骄傲,语速也快了几分:“我媳妇儿是我们村的妇联主任,还是连续几届的村委副主任!在村里当干部,还把醋厂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能干呢!”
班家做醋,始于班茂林的爷爷班能富。班能富本来是一个好木匠,年轻时到太原宁化府做工。班能富心灵手巧,对“技不压身”这句古训深有体会,每天做完营生就到醋坊东瞅瞅、西看看。宁化府的营生做完了,班木匠除带回沉甸甸的银钱,还把酿醋的手艺也带回了定襄。后来,班茂林的父亲班贤还承包过定襄县食品厂,20世纪90年代创建了“班贤醋业”。
当年,从定襄南王技校毕业的班茂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爷爷、父亲的“熏染”下,慢慢对由“糟”到“醋”的过程产生了兴趣,开始跟着老师傅们从“翻瓮”做起。
这一做,就是28年。几年前,班贤因病去世,班氏酿造厂从“父子班子”变成了“夫妻店”。班茂林谨记父亲教诲,恪守“传统”“手工”不动摇,现在生产的“班贤老陈醋”、香醋、饺子醋、四味醋、“手工老坛”等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目标客户,年销售额300多万元。
好粮好水、传统手工,成就了班氏老陈醋。
“班贤醋业”恪守传统、古法酿醋,引起了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的关注。多年致力于谷子杂交研究,赵治海选育出的“张杂谷”亩产810公斤以上。谷子年年丰收,赵治海就想到小米的深加工问题。他专程来到山西班贤醋业有限公司考察了酿醋的全部流程后,当即表态:“我们就是要和班贤醋业这样传统的非遗老醋坊合作。”签约后,班贤醋业用“张杂谷”酿造10吨小米醋,投放市场后大受追捧。
现在,班贤醋业选用“晋杂405号”杂交高粱,由定襄县智村、史家岗村的农户订单生产,两个村种植230多亩。这个品种的高粱淀粉含量高、蛋白质适量、脂肪较低,是理想的酿醋原料。班茂林介绍说:“我们公司两个厂日产食醋两吨多,主打老陈醋,少量生产小米醋、沙棘醋、藜麦醋、红枣醋。在当地及周边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我爱人刘彩霞还通过抖音、快手线上销售。”
守匠心、传精神。从一粒高粱到一滴醋,新的一年,班茂林夫妻在古法酿造传承和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
王秀娟
货运八方
前程似锦
辞旧迎新,金蛇舞春。2月2日,走进武乡县大有乡长乐村,蓬勃的活力飞扬在广场锣鼓喧天的热闹里,丰收的喜悦充盈在街头张灯结彩的喜气中,欢乐的氛围弥漫了整个村庄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
“大家都辛苦一年了,平日里都在忙着跑运输,过年了我们一定要把氛围搞起来,一起欢度佳节。”长乐村党支部书记王晨说。
新春时节,乍暖还寒,走进长乐村,“畅、安、舒、美”的348省道穿村而过,去年底全线贯通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武乡段最大的驿站建在长乐村,“春风十里,不如武乡有你”“等风来,不如去追风,去有风地方撒野”……一句句立体标语在暖阳的照射下,伴着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勾勒出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长乐村以前是个落后村,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人少钱基础薄弱。348省道穿村而过,距太长高速路口不足20公里。依托便利的交通,长乐人在有意无意间跑起了运输,从三轮车到农运车、轻便型运输车,再到装载50吨的半挂货车,截至去年底,全村已有30多辆大型货车,三轮车、小型货车比比皆是,总吨位超过了2000吨,长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运输村”。
“年前就停运了,春节期间所有车辆全部休息。”长乐村村民赵志兴高兴地说。今年刚刚41岁的赵志兴已有20年跑运输的经历,“2005年从养农用车开始,3年后换了一辆‘前四后八’,一跑就是10年,2017年上了第一辆‘半挂’。”发展到现在,赵志兴已拥有9辆半挂车,从一开始自己跑,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车队,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起了新房,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年收益保守估计在50万元左右。”幸福的微笑溢满了赵志兴的脸庞。
“目前全村经营大车的有20多户,‘运输村’名号是越叫越响。”王晨说,有了经济基础的长乐村开始围绕生态、清洁、宜居、幸福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如今,全村街巷实现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全部户厕进行改造,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驿站的建设和房车宿营地的落户让长乐村成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一颗明珠。
“去年我们种下了150多亩梅杏,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改善了乡村生态。”王晨说。围绕这150多亩梅杏园,长乐村将打造集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从穷到富,从富到美。路,不仅诉说着交通的变迁,更承载着长乐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方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幅业兴人和、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伴随着公路的延伸正徐徐展开,长乐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范珍 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