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智库

数实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 闫中立

  • 田祥宇

  • 韩杰

  •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数字核心产业,持续促进数实融合,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建成一批数字领域重点项目、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本期,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举办第2期智库沙龙,邀请闫中立、田祥宇、韩杰3位作者,围绕“数实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主题,分别从数据要素、科技创新、数据标注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发展。

    ——编者

    闫中立

      数字经济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本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促进知识扩散、业态创新,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山西省正处于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规划、统筹布局,将数据要素潜能与数字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闫中立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本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促进知识扩散、业态创新,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当前,山西正处于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规划、统筹布局,将数据要素潜能与数字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推动数据基础设施扬优势、数据要素补短板、数字产业延链扩规、传统产业全面数字转型、公共服务智慧便捷发展。加快构建以算力为关键基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效协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前瞻布局智能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夯实算力基础设施优势,发挥我省气候适宜、绿能充足、毗邻京津等比较优势,打造全国算力高地。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抢抓京津算力需求外溢机遇,优化布局大同、太原、阳泉等地智算建设,坚持“无需求不建设”。以算电协同为抓手,重点建设绿色算力,推进“绿色能源+”在算力先行。以算网协同为重点,提升算力网络支撑能力,建设全省算力监测调度平台,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适度超前布局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率先以金融需求为导向,启动公共数据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支撑多元公共数据依场景归集、不出域可信流通。以特色领域为重点,在煤炭、文博、医疗等领域,打造行业或企业型数据空间,实现数据集聚赋能。
      有序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为导向,加快公共数据管理、授权运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等制度建设,渐进探索价格形成、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重塑制度“篱笆”,营造公平、高效、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秩序。加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引领,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推进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编制全省公共数据目录“一本账”,推动形成“上连国家、横接厅局、下通各市”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聚焦能源、装备制造、文旅、医疗等重点领域,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集市”建设,探索基于数据分类分级的行业数据高质量供给和高效利用、个人数据开发利用新模式。推进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数据产权登记、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等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推动山西数据交易中心提质增效,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畅通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大动脉”。
      以数据牵引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培育数字产业新动能,聚焦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引培成长好、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强化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数据产业,围绕标注、算力、文旅、煤炭等领域,制定产业图谱、加快“建强延补”,打造重点数据产业链,高标准推动大同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通用和垂直行业大模型,推动智能装备、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等领域发展,争取建设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梯度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引导各市差异化布局数字产业园区,支持阳泉云谷、临汾云商等省级示范性数字经济园区提质升级,新增一批数字产业基础好的数字经济园区,推动打造百亿级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区。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支持医疗健康、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新模式,布局低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大力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强化全流程数据贯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效。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上线“晋数贷”产品,推动中小企业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煤矿智能化改造,推进制造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推动提升种植、养殖、渔业等农业领域智能化水平,鼓励文旅、金融、交通物流等服务业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和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加快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引导产业园区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联合运营模式,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探索打造数字化绿色化综合转型试点。整合公共服务数字资源,提升服务智慧便捷水平,推进大平台大系统建设,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数据贯通应用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作者为山西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

    田祥宇

      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山西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数智化启动等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构筑起生动的数字社会新图景,确保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的结合始终朝着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

    以科技创新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田祥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山西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数智化启动等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打造数字领域创新平台体系。创新平台是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重要配置载体。加快“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平台、人才、项目、成果、服务等为抓手,聚焦先进制造、能源和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资源供给,做好要素配置,做强平台优势,强化运营管理,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将“晋创谷”打造成为全省科技资源整合之谷、产学研贯通之谷、“四链”融合之谷、体制机制创新之谷、政府市场等创新要素合力之谷。积极实施科技创新“1551”工程,大力推动14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推动全省2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6个省级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一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服务链融合发展,鼓励创新平台独立或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打造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创新平台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国际合作等形式提升创新平台能级。继续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我省高校,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力争在围绕数字经济问题研究方面形成重大理论创新与方法突破。
      发挥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驱动作用。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通过提供基础技术、试验设备、转型路径、典型场景等公共服务,降低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与实体企业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与矿山、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以及商贸文旅、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促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动中小企业业务“上云”,开发集成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优化全省算力结构,推动算力供需高效匹配,以算力提升加快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的“链主”企业加速成长,成为强大综合实力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强化产业链带动作用,推动山西数字经济从重点产业链向全产业链发展。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当今世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都是“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产业化的成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协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要聚焦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数字前沿领域,明确合作机制,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明确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职责和权益:高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院所发挥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企业加快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交叉耦合,建立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以高端人才和基础研究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有组织研发,解决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的实际难题。加强人才联合培养,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探索联合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数字前沿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双向流动,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以我省高校和2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依托,打造集“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于一体的山西高教科创园,鼓励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在高教科创园落地转化,打造若干与高校优势学科内涵关联的创新型数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创新要素聚集效应和园区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当前,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我国是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推进数字山西建设,聚焦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四大领域,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公共数字支撑底座,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民生水平。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公共服务数字提升,加快数字技术与交通、文旅、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建设一批公共服务数字化示范乡镇。完善山西数据交易中心运营机制,发挥“晋数通”数据治理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数据信息共享,促进数据在全社会的价值转化,全面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有序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价值转化进程,加快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协同治理监管机制。要不断构筑起生动的数字社会新图景,确保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的结合始终朝着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韩杰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同市作为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要以数据标注为“小切口”,全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高地,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以数据标注小切口释放数据要素大价值
    韩杰

      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明确提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激活数据潜能。山西省进一步明确数据工作管理办法,以数据和算力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同市作为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正在按照“以链带面,面状思维”的思路,以数据标注为“小切口”,聚焦标准建设、龙头带动、人才培养、行业赋能、生态培育五大方向,全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高地,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标准先行,夯实数据标注“基准线”。数据标注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基础环节,标注质量直接决定人工智能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同市以“标准建设”为核心抓手,率先构建“地方标准+行业规范+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深入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自动化标注、多模态数据合成、标注质量自动评估等新技术研发和使用,培育建设数据标注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积极搭建数据标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与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紧密联动,探索数据标注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协同标准构建,筑牢数据要素流通的信任基石。
      强化龙头带动,打造产业集聚“强磁场”。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升级的“火车头”。大同市以“龙头带动”为突破点,实施“引育并举”策略。一方面,精准对接科大讯飞、软通动力等国内人工智能与数据服务领军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场景开放、要素保障等措施,吸引其区域总部或标注基地落户大同;另一方面,重点培育本土标杆企业,支持其参与国家级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提升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目前,大同数据标注已集聚企业59家,基本形成“龙头引领、链条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激活人才培养“蓄水池”。数据标注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大同市以“人才培养”为根基,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数据标注人才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超5000人。积极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数据标注与人工智能专业,联合企业开发定制化课程与实训项目。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将标注技能纳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大同。
      聚焦行业赋能,拓展应用场景“新空间”。数据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同市以“行业赋能”为主线,推动数据标注服务向千行百业渗透。在文旅领域,充分利用云冈石窟“数据要素”资源,实现对云冈石窟本体的数据采集,形成三维模型数据集,赋能文物保护;在智慧矿山领域,依托煤矿智能化建设积累的丰富数据,聚焦煤炭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需求,打造煤炭行业数据应用与服务高地;在智能制造领域,依托中车集团,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高精度工业图像标注,助力缺陷检测与智能运维;在智慧医疗领域,联合三甲医院开展医学影像标注,加速AI辅助诊断技术落地。同时,探索搭建“标注服务+算法训练+场景落地”的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要素“从标注到应用”的价值闭环。
      培育产业生态,构筑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数据标注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健康生态的支撑。大同市以“生态培育”为长远战略,着力构建“四链融合”的发展环境。强化产业链协同,建立数据标注与算法开发、算力支撑、应用落地的协同创新平台;优化政策链供给,出台《大同市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就业的若干措施》;完善价值链延伸,探索数据标注成果参与交易流通的商业模式;营造创新链氛围,举办全国性数据标注产业年会,建设众创孵化空间,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以数据标注之“点”,破数据要素之“局”,谋城市转型之“篇”。大同市将始终锚定“走在前、作示范”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数据标注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迈进,让数据要素的澎湃动能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贡献“大同方案”!(作者为大同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2-04期

    • 第2025-02-03期

    • 第2025-02-02期

    • 第2025-0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