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深度透视】一个地标产品的破冰之路

——解读我省黄河水产品养殖的创变密码

  • 黄河滩涂成熟甲鱼又大又肥。

  • 工作人员将黄河鳖从温室移到户外。

  • 工作人员在孵化室里挑拣甲鱼蛋。

  • 黄河甲鱼养殖基地全貌。(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冬日,在北方农村是猫冬的时节,但从小生活在黄河滩涂边的裴少增却没有一点儿空闲。
      裴少增是临猗县角杯镇潘侯村人,一名专业养鳖人,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便开始学习黄河鳖的养殖技术。
      2013年,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认证、考察,裴少增养殖的黄河鳖成功申请为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现了山西省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零的突破。
      黄河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甲鱼品种,属于中华鳖的一个地方品种,因生长在黄河周边而得名。如今,这个山西水产品有了温暖如春的生长环境,从一个仅可以满足黄河增殖放流的甲鱼种苗,悄然跃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成为地地道道的山西特色水产品。黄河鳖养殖也凭借一系列创新突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原种苗培育
    保护优质品种

      1月10日,中条山下,阳光照耀下的芦苇丛就着风悠悠跳跃,俨然一幅灵动多彩的画面。
      临猗县角杯镇潘侯村,山西吴王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王渡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这是华北地区一个较大规模的黄河甲鱼养殖基地,也是“吴王渡黄河鳖”地理标志产品的出产地。
      公司负责人裴少增介绍说:“天然环境中饲养的甲鱼生长慢,起码要养上两年时间才能进入市场,每只能长到1斤左右。出售的成年鳖2至3斤,起码要养上3年时间。”
      说到为什么养甲鱼,不得不讲讲裴少增的故事。
      1997年,裴少增从天津读完大学返乡,看到乡亲们还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种植粮棉,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市场上的甲鱼十分热销,一公斤就能卖到四五百元。裴少增便想,既然甲鱼这样被市场看好,村里又有黄河滩涂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什么不自己养殖呢?
      养殖甲鱼,资金和技术缺一不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带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前往南方养殖场学习取经。回来后,便和父亲承包了邻乡一个废弃的农机站,找人掘了两个池塘,放入从黄河捕捞上来的野生甲鱼,精心驯化养殖。到次年夏天,很快发展到400多只甲鱼。
      初战告捷的裴少增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在黄河滩涂上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养殖场。他与村委会签订滩涂承包协议,组织施工队昼夜苦干,很快,两个又宽又大的甲鱼池塘在潘侯村西的黄河滩落成。
      为了办好甲鱼养殖场,裴少增把家搬到黄河岸畔,在土窑洞里一住就是七八年。“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水、没电,柴米油盐都要去12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去买,有时遇上下雨天,只能吃白开水煮面。”回忆起当时的不易,裴少增十分感慨。
      在经历了没有办公用房、生活艰辛,以及甲鱼屡屡被盗、损失惨重的困难后,裴少增顽强拼搏的意志愈加坚定。他暗暗告诫自己,难关再多,也要把甲鱼养下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让黄河甲鱼这个水产品放出光彩。
      2012年,受国内外市场影响,黄河甲鱼出现滞销掉价的情况,裴少增对甲鱼养殖业进行行情分析后发现,甲鱼苗一直是养殖场利润的主要来源,因而把养殖重点投向了甲鱼苗。
      然而,种业竞争不进则退。临猗县濒临黄河,虽然先天优势突出,但还是要靠后天不懈奋斗,大幅度提高龟鳖种业的技术含量。
      在种苗上发力,裴少增进行养殖技术创新,尤其在黄河鳖原种保护上,可谓用心良苦。
      工厂化养殖的核心是解决水温问题,但传统养殖模式大多是用烧锅炉来提升养殖水域水温,不仅能耗大,而且污染也大。追求技术革新的裴少增决定摒弃“烧锅炉”模式,着手启用恒温节能育苗系统,为甲鱼养殖进行智能化调温。
      短短4年多时间,吴王渡公司年产甲鱼苗由20万只猛增到50万只。他所培育的黄河鳖种苗成为我省黄河增殖放流活动的主要种苗来源。他所申请的国家级黄河甲鱼良种场获得原农业部支持,成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甲鱼原(良)种场,“吴王渡黄河鳖”被确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现了山西省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零的突破。

    温室加放养
    缩短养殖周期

      在我国,龟鳖养殖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朝阳产业,中国龟鳖产业十强县都在摩拳擦掌,打擂比武。
      吴王渡公司所在黄河滩涂,河床宽阔,水源充足,水质达到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生态环境适合黄河鳖生长繁育。
      甲鱼养殖的生意越来越好,但裴少增没有忘记乡里乡亲。他牵头成立了临猗县黄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十余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向社员提供养殖服务。裴少增自己也探索出了温室育苗+野外放养的半野生养殖方法。
      1月1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刚从山谷中绽露,吴王渡公司的养殖员崔晋荣已经开始在种苗培育车间忙进忙出。
      步入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崔晋荣拿着特制的饲料桶,沿着池塘边均匀地抛撒饲料。这些饲料颗粒大小适中,散发着淡淡的鱼腥味。饲料刚一入水,平静的水面瞬间热闹起来。只见一只只黄河鳖从四面八方迅速游来,它们摆动着强有力的四肢,掀起一串串水花。有的鳖甚至会跃出水面,争抢空中掉落的饲料,动作敏捷而迅速。
      目光移向池塘水面,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个小型的增氧设备。这些设备如同水底的精灵,不断地向水中注入细密的氧气泡。气泡从水底缓缓升起,在水面上绽放出无数微小的水花,泛起层层涟漪。养殖人员时刻关注着溶氧数据,因为合适的溶氧量是黄河鳖健康生长的关键。溶氧量稍有下降,他们便会及时调整增氧设备的功率,确保鳖在富含氧气的水体中畅快呼吸。
      崔晋荣说:“车间是恒温的,温度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小甲鱼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车间培育,现在已经长到1斤—1.5斤了,‘五一’过后就会投放到外塘,晒晒太阳。在露天环境再养半年,到今年年底就能作为种苗出售了。这个车间占地1000平方米,培育有10万只甲鱼种苗。”
      在吴王渡公司,像这样的种苗培育车间共有5个,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年培育甲鱼种苗50万只,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优质甲鱼种苗生产基地。
      崔晋荣说,甲鱼的摄食量和温度是成正比的,但温度最高不能超过32℃,并且温度尽量保持稳定。在用新鲜的饲料时,必须要进行消毒、清洗处理,要现配现吃,避免饲料腐败变质,投放饲料时,要距离水面2厘米至3厘米,因为甲鱼胆小,投喂时需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干扰,投放的饲料要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吃完,在高温季节,在日出前和日落时投喂。而且养殖人员需要根据鳖的生长阶段和食量,精准控制投喂量,既不让它们饿着,也避免饲料浪费,污染水质。
      裴少增说,半野生养殖方法是指在稚鳖的阶段就要开始在温室大棚里养殖,利用温室大棚养鳖,可以打破鳖冬眠的习性,人为创造一个稚鳖的快速生长环境,进而实现缩短养殖周期的目的。后期野外养殖,有了更宽敞的水面和环境适应程度,黄河鳖不但肉质得以提升,营养价值也有了改变,更容易受到市场欢迎。
      接下来的时间里,裴少增一面重新设计规划养殖场,全部用钢材水泥建设,购入监控设备,提高防盗能力,一面把新理念新技术融入甲鱼管理中,终于使养殖场走出低谷,一步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6年,裴少增成立了山西吴王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甲鱼养殖面积已达505亩,年产稚鳖50万只、商品鳖1万公斤以上。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他探索创新的半野生甲鱼养殖法引起业内关注,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获得大力支持。2021年至今,通过申请项目资金扶持,吴王渡公司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生产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甲鱼温室育苗基地的建成,使得黄河甲鱼的生长周期由3年多缩短至1年半,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成本,改变了黄河甲鱼生长周期。

    延伸产业链
    开发全新产品

      黄河甲鱼之所以神奇,在于它鲜明的内在品质特性。鲜肉中富含钙、硒、EPA、DHA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据相关养殖对比试验,黄河组内在品质上明显优于其他地方种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5月中旬到7月中旬是甲鱼的产蛋和孵化时期,甲鱼产蛋当天,工作人员会把蛋收起来放进孵化室。孵化室是恒温恒湿的,甲鱼蛋在那里孵化45天后,小甲鱼就破壳而出了。过段时间天气暖和起来了,我们开始做甲鱼孵化的准备工作,包括重新整理产蛋池、检查打扫孵化室的环境卫生。”沿着一方一方的养殖池塘,看着野外池塘里缩头缩脑的鳖,裴少增满眼宠溺地说,甲鱼是变温动物,随着气温的变化,它的生长习性也在变。水温达到20摄氏度左右时,它就开始活动了,慢慢地开始正常进食。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下,它会进入休眠状态。
      省农业农村厅农垦与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董健京说,黄河鳖在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出色,驯化时间短且抵抗力强,一般不易造成大的损失。特别是在外塘过冬季节,黄河鳖的损耗明显低于其他品种,而且这里的黄河甲鱼养殖水源为黄河水侧向补给水,水质优良。市场前景方面,黄河鳖因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而受到欢迎,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在产业链条中,精深加工一度是黄河鳖产业发展短板。的确,甲鱼全身都是宝,营养价值很高,但是料理起来并不简单,能料理的饭店也很少。为此,裴少增开始着手与当地加工基地合作,进行黄河甲鱼烹饪加工,并采用铝箔盒包装,确保每只甲鱼都有原汁原味的口感。
      “说到鳖,虽然常听说,也知道很滋补,但要说常见常吃的话,着实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成熟食真的是解决了寻常老百姓的烹饪难题。”长期从事餐饮生意的陕西汉中顾客刘海菊说。
      新零售打通了供应链的最后1公里,有了高科技助力的供应链,有了新零售对消费需求的洞悉,可以更好地从源头提高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效率,像黄河鳖这样的基地,便能在专注养殖和科研技术这些方面走得更远。
      “现在,趁着冬闲,工人在整理外塘,是为了给黄河鳖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吴王渡公司销售经理范燕燕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么多年来,公司坚持特色圈养,让甲鱼在自然环境里生长,以保持野生黄河鳖的特色,每年公司成品甲鱼的销售收入已达400余万元。
      甲鱼对水质的要求高,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所以要每隔8至10天换一次水。在当地,临猗县结合莲菜种植面积大和拥有甲鱼温室育苗基地的优势,开展莲鳖生态养殖试验,通过掌握“莲鳖混养”技术,探索渔菜共生新模式。这种模式下,水生植物不仅能为黄河鳖提供栖息、遮阳场所,还能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在池塘底部投放有益微生物菌群,加速有机物分解,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设立博士站
    创新多点开花

      如今的吴王渡公司,已经成功建起亲本培育池120亩,后备亲鳖池60亩,每个养殖池均配有相应的增氧设备和进排水设施;孵化设施齐全的苗种孵化室100平方米,恒温节能育苗车间5200平方米。每个养殖池边上还建造了晒台和饵饲台,给甲鱼提供晒背和摄取食物的场所,养殖池四周用砖砌成高度为1米的防逃墙。
      如此大的规模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技术实力提升方面。
      为了提升养殖企业软实力,临猗县农业农村局通过规范管理,逐年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与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从北到南,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深入10个渔业生产重点县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省科协则在全省范围兴建山西省博士创新流动站,搭建技术人员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吴王渡公司便是山西省博士创新流动站之一,领衔博士为山西农业大学博士宋晶,整个团队共有4名博士、2名硕士,还有一批流动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吴王渡公司做病害预警和生物选育研究。
      那么宋晶何许人?公开资料显示,宋晶为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农学学士、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理学硕士、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动物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鱼类神经生理和行为及两栖爬行动物养殖。
      宋晶提供给记者的吴王渡公司技术支持清单显示,分别有《如何提高孵化过程中雄性甲鱼的比例》《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如何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问题》《建立养殖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养殖尾水处理及利用》等10个研究课题。
      宋晶说:“技术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需要在实践中收集数据、研究摸索,每一物种不同地域的养殖技术和参数都不一样。甲鱼是中高端食材,需要保证品质,养殖过程更要精益求精。黄河鳖病害不多,一旦得病危害很重。所以我们首先研究的便是病害预警,然后是尾水处理、循环净化。”
      比如,在养殖池塘部署水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溶氧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养殖环境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养殖户手机或电脑终端。一旦水质指标如酸碱度、溶氧量等偏离正常范围,系统自动报警,养殖户可及时采取增氧、换水等措施。
      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黄河鳖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研发出精准营养配方饲料。在幼鳖阶段,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满足幼鳖快速生长及免疫系统发育需求。成鳖阶段,优化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比例,在保证生长速度的同时,改善鳖肉品质,使肉质更紧实、鲜美。
      再比如积极探索新型饲料原料,引入昆虫蛋白、微藻等。昆虫蛋白来源广泛、成本低,富含优质蛋白质,替代部分传统鱼粉后,可降低饲料成本。微藻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增强黄河鳖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了黄河鳖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也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开展黄河鳖与鱼类的立体混养。上层养殖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它们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能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层养殖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可利用池塘周边生长的杂草;底层养殖黄河鳖,捕食残饵及病死鱼虾,防止水质恶化。
      ……
      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创新点。
      如今,黄河鳖养殖的创新之路,正通过全方位变革,推动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大步迈进,在未来水产养殖市场中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任志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9期

    • 第2025-02-08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2-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