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争分夺秒的抢险救援中精准拿到所需装备,高效抢抓“黄金救援”窗口期?刚刚荣立应急管理部个人二等功的陈政琦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那就是通过模块化存储管理,有效缩短抢险救援出动时间60%。
陈政琦是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简称抢险救援队)安全总监兼装备物资部长,工作17年来,参与应急抢险23次,深耕队伍装备物资和安全管理工作,获中国铁建“2024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5项荣誉称号。
“百余件装备在库,种类繁杂多样,每次寻找和调配特定装备都要耗费大量时间。”面对长期以来装备种类多、规格型号复杂、管理困难、调集时间长等制约队伍保障能力提升这一难题,陈政琦将目光聚焦在装备管理上。
为此,他反复尝试,一次次在队伍开展的隧道塌方、排涝抢险、山火救援等模拟演练中,手持计时器,以秒为单位,仔细地记录着每次装备调运时间。渐渐地,陈政琦逐渐摸索出了其中的门道。
“这些‘大家伙’和‘小家伙’特别机灵,就像是我们执行任务的另一只‘手’,只有让它们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才能与时间赛跑,快速为被困者撑起生的希望。”理清思路后,陈政琦根据7类救援任务类型,按照装备特点进行全面重组,把专用工具、特殊配件、配套器械等各类装备配件划分成15个功能明确的模块,将每个模块固定在特定存储位置,并为不显眼的如钻具、水带卡扣等6类“小家伙”定制专属配备箱,张贴醒目标识。同时,全面建立队伍136台(套)装备维修保养台账,每月定期对装备进行维保。一旦接到抢险指令,队员们便能迅速定位所需模块,直接省去寻找设备环节,随拎随走,大大节省装备整理时间。
29分02秒,28分03秒,26分01秒……在模块化装备管理高效支持下,随着一次次装备装运时间缩短,抢险救援队在河南暴雨抢险、辽宁盘锦排涝、湖南岳阳华容防汛救灾等多次抢险中及时抵达现场。
锚定全国一流救援队建设目标,为全面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陈政琦还紧盯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国家级科研课题深耕精研,持续为队伍配备高精尖抢险装备。凭借新采购的大型排水车、冲锋舟、雷达以及生命探测仪等大批先进侦检探测装备,队伍隧道救援掘进总能力每小时提升200米,抢险排涝能力每小时提升8000立方米;联合团队参与研究的隧道顶管救援的4项科目获国家专利3项,通过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验收,在6个国家级重难点工程完成全国顶管救援装备布点工作,让抢险救援能力坐上科技快车。
每一次着装登车出发,都是时间与速度的考验;每一次警笛骤响,都是责任和使命的承诺。
在陈政琦心里,他从未忘过每一次参与救援的温情瞬间,暖心的叮嘱、无私的奉献,受灾群众的感激……无一不激励着他以先进装备扛起生命希望,以安全保障守护人民平安,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实的依靠是他从未改变的初心。
本报记者张毅 本报通讯员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