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主播和听众在评论区讨论外卖骑手的生存困境”“哲学对话让通勤地铁变成移动课堂”“爆笑段子成为健身房的‘隐形教练’”……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戴上耳机,用声音填满通勤、家务、睡前甚至运动的碎片时间,播客——这一诞生于互联网早期的音频媒介,正以“文艺复兴”的姿态重新占领大众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是播客?又为何“破圈”重生?未来又有哪些发展新蓝图?连日来,记者展开了采访。
耳机里的“新大陆”
清晨7时,太原地铁1号线的车厢里,戴着耳机的市民徐佳欣熟练地打开看理想APP,点开一档名为《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播客节目。耳机里传来作者杨素秋的声音:“我的这本书是2024年1月出版的,记录了我这个教书匠从高校到政府大院挂职的365天……”30分钟后,徐佳欣走出地铁站,一期内容刚好播完,评论区已涌入不少留言:“读实体书时的画面感,远不如素秋老师娓娓道来的那般生动。”“读完再听,听完再读,成为我闲暇时光的美妙瞬间。”“通勤路上听节目,真幸福!”……
播客,这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音频节目并非新鲜事物,却在最近完成了“文艺复兴”。这项诞生于21世纪初的音频媒介技术,其最初的命名源自苹果公司“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组合词(Podcast)。“事实上,播客是从之前的网络电台进化而来。与之相比,播客的内容更侧重于个人化表达,旨在分享和传递某种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钟盼盼介绍。
这类拥有“小众”“深度”标签的音频内容,对看腻短视频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76.2%的播客用户日均收听超半小时,远超短视频的平均停留时间。“播客满足了我‘不费眼睛’的需求。每天睡觉前,我都会习惯性打开一集播客,它填补了我碎片化的时间。”网友@不流泪的机场在山西日报客户端评论。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涌向播客。数据显示,中文播客的数量高达7.4万档,听众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1.5亿。“播客如今覆盖知识分享、人文访谈、商业分析、情感陪伴等多元领域,其所独有的‘慢节奏’沉浸感,吸引了学者、记者、创业者等多元主体入场。他们的加入,也推动播客内容从‘泛娱乐’向‘泛知识’‘泛情感’升级。”钟盼盼说。
耳朵上演“争夺战”
近年来,播客的“出圈”时刻频繁上演。国内基金公司集体入局播客,华夏基金《大方谈钱》、博时基金《每周市场回顾》等节目将复杂的投资知识拆解为“耳朵友好”的对话,单期播放量超百万。线下活动同样火爆:上海“播客仲夏夜”市集上,听众与主播围炉夜话,声音从耳机走向现实。
采访中,“有趣”“解压”“打破信息茧房”是采访中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播客所呈现的世界,是细微的,平时不曾注意到的。”“00后”大学生纪冉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喜马拉雅的《故事FM》,这是一档通过真实人物访谈,将普通人的生命故事转化为“声音纪录片”的播客节目。“外卖小哥、刑警、支教老师……播客打破了职业的边界,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各行各业中的酸甜苦辣。它不仅构建了一个‘情感共同体’,在这里,作为听众的我,与他们同悲同喜,这种共鸣让人倍感温馨,真的很解压。”
作为音频赛道的新一代生力军,播客正在重塑媒介生态。2024年,播客平台小宇宙新增超过4.6万档节目和40多万期单集;社交媒体中,微博推出“音频单集付费”、微信上线“听一听”功能、小红书以“播客主播扶持计划”吸引年轻创作者、B站推出“听视频”模式让UP主的声音内容穿透屏幕。
“现在,各大APP都希望通过吸引播客来实现内容生态的丰富和用户黏性的提升。事实上,这场‘耳朵争夺战’背后,是平台对用户时长与高价值人群的争夺。”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杜磊表示,“正如短视频平台通过流量扶持推动内容创作者一样,播客平台也在争夺‘声音经济’的未来。”
耳朵经济“新蓝图”
2月28日,QQ音乐首创推出“AI音乐播客”技术功能,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播客形式深度融入音乐场景,通过DeepSeek以及琴语TTS大模型、文曲大模型等AI技术,与多种生态模式的内容整合,为用户打造“边听歌边解读”的沉浸式体验,用技术进一步构建音乐新生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技术正在不断为内容注入人文温度:山西日报客户端推出用AI朗读的节目“悦听时光”;小宇宙新增的“AI播客总结”功能支持用户使用AI生成单集概要;喜马拉雅用已故评书大师单田芳的AI合成音全新演绎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央视新闻首场AIGC大型晚会《AI奇妙夜》,让无法发声的渐冻症患者“亲自”完成了一场精彩演讲……
“AI技术让创作过程中的限制和障碍被打破,这意味着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过程中来。对于播客而言,这也能够使得‘白天听播客,晚上录播客’的愿景成为现实。”钟盼盼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播客的不断“破圈”,也让内容同质化、信息真实性、用户沉迷等问题逐渐显现。“当技术能轻易生产海量声音时,行业更需要建立标准——用人的温度对抗算法。”
“坦白说,播客的终极竞争力一定是‘内容价值’。”杜磊坦言,“当技术迭代让声音可以无限被复制时,唯有高质量的内容、深度的观点和人与人的情感共振无法被替代。”
本报记者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