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草莓正当季,阳泉市城区义井镇西峪村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草莓大棚内暖意融融。红彤彤的草莓缀满田垄,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里不仅是“红颜奶油草莓”的产地,更是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工厂”。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赋能,一颗颗小草莓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幸福链”。
3月14日,记者走进占地14亩的农业园区,3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内,一株株草莓苗整齐排列在离地1米的椰糠栽培槽中。2023年,西峪村引入无土栽培技术,以椰糠混合草木灰为基质,配合深井水精准滴灌,既减少病虫害,又保留了草莓的自然风味,今年计划种植2万多株苗。“传统土壤种植亩产约3000斤,我们通过立体栽培能将产量提升30%。”技术员介绍道。
作为反季节水果,草莓从育苗到餐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电动力”。在恒温8℃的育苗室,补光灯24小时模拟自然光照;挂果期智能湿度控制系统将湿度精准维持在60%。“草莓娇贵,温度低一度、湿度差一分,都可能影响果形和甜度。”园区负责人苏升义指着全自动卷帘机和全自动放风系统说,稳定的电力让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配合5G传感器,大棚环境波动超阈值将立即预警。
正值采摘季,草莓基地成为热门打卡地。据管理员介绍,每到周末,停车场的车辆络绎不绝。基地通过补光技术将采摘期延长至5月,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80万元。
57岁的村民王翠萍边包装草莓边笑道:“土地流转有租金,大棚打工有薪金,旺季每月能挣4000多元。”目前基地已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下一步,西峪村还将打造“草莓+研学+民宿”农旅综合体。
西峪村用一颗草莓撬动产业变革的背后,是阳泉市城区“一村一品”政策的强力支撑。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绿色认证。国网阳泉供电公司近年累计改造农网线路12公里,为特色农业装上“数字保险”。
站在新建的观光廊道上,苏升义望着扩建中的大棚信心满满:“我们要让西峪草莓成为晋东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随着第二批3个智慧大棚动工,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更多更甜的乡村振兴“幸福果”将繁茂生长。
霍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