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我在新闻现场】安全省力高效,煤矿越来越智能

  3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平鲁区的中煤平朔东露天矿剥离工作面排土场,只见无人驾驶的推土机轰鸣作响,无人驾驶卡车来回穿梭于煤海中进行土岩运输。不远处的4号生产工作面,代表世界上最先进开采工艺的PH大型电铲有序运转,两声鸣笛和两次落铲之后,300吨的矿用卡车就满满当当地进入运输状态。
  井下有生产、井上看得见。这样的生产作业场面监控图像和数据实时在地上调度中心展现。借助着5G+可视化远程操控系统,调度中心卡车应急接管平台、电铲远程操控台、平路机远程操控台、履推远程操控台等智能化生产场景技术员只需轻点鼠标,便能开启煤炭生产的下一个环节。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按键进行远程操控,确保生产安全与效率。
  “通过视频拼接、环境感知、姿态识别等技术还原现场作业场景,极大减少了人员在危险环境暴露的风险,也改善了驾驶员的作业环境,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调度中心智能化调度员刘彪介绍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矿5G+可视化远程操控系统自去年建成以来,减少大型卡车16台,安全环境得到本质改变,提升了整体设备效率。此外,还率先实现了国内首台钻机无人值守,每班1人可操控3台钻机,实现了远程操控水平找正、自动布孔、自动作业。
  朔州境内有64座煤矿,近年来,该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明确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2024年,该市开展“煤矿设备提升年”专项行动,以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更新一批煤矿机电设备为手段,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固本强基战略,进一步提升煤矿科技装备水平,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东露天矿智能化建设是朔州市着力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东露天矿为先导,其他煤矿也竞相发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中煤平朔井工一矿通过地面控制台操作,地表埋深340米的14118综采工作面割煤机精准运作、自动跟机移架推溜,新采的“乌金”顺着运输带流向了煤仓;朔州煤电南阳坡煤矿则通过新配备智能化掘进机,实现了截割、装运、支护等流程的智能化联动,让复杂艰难的地下开采作业更高效、更安全;中煤白芦煤业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实现了中央变电所、空压机房等10处关键场所的智能化无人值守……越来越多的煤矿从业者从“台前”转向“幕后”,实现了从“黑领”到“白领”的转变。
  据介绍,截至目前,朔州市已建成智能化煤矿22座,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97%。今年朔州市还将再建成8座智能化煤矿,120万吨以上生产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具备条件的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本报记者任永亮 本报通讯员符烨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 第2025-03-16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