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走进阳泉高新区东区科技园,康搏特阳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钼及钼合金新材料生产厂房内一派繁忙。在占地6000平方米的厂区,钼粉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调试。“目前我们的钼粉生产线已全面建成,每月可产出钼粉约150吨,年产值突破6亿元。”项目负责人马益民介绍。
这一项目总投资2亿元,不仅是阳泉市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布局新材料产业链的标杆工程,更是国内钼材料领域智能化生产的“先行者”。据了解,目前康搏特已具备年产2000吨钼粉及1000吨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为航天、通信、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钼及钼合金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在高温合金、半导体靶材、航天器件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传统钼粉生产普遍存在工艺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阳泉康搏特瞄准行业痛点,以“全流程智能化”为突破口,建设领先的钼粉全自动生产线。
走进已建成投用的制粉车间,回转管炉、还原炉等核心设备整齐排列,氢气净化回收系统实时监控气体纯度。“这条生产线配备20余台智能化设备,从钼酸铵原料到成品钼粉的生产全程实现无人化操作,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以上。”行业专家张二召介绍。通过“焙烧—一次还原—二次还原”三级工艺优化,产品费氏粒度可精准控制,满足不同客户对高性能钼粉的定制需求。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硬核”项目,阳泉康搏特的突破不仅在于产能规模,更体现在关键技术自主化上。企业自主研发的氢气循环利用系统可将氢气消耗量减少30%,纯度稳定达到99.99%以上;而智能筛分设备的应用,则使产品杂质率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达到领先水平。
“我们的钼粉产品纯度高达99.96%以上,能够替代进口材料,直接用于5G通信基站散热片、火箭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马益民表示,项目量产后,企业还将联合高校院所攻关钼合金增材制造技术,推动产业链向精密部件延伸。
阳泉高新区投资促进中心通过“链主”企业以商招商,引进了康搏特钨钼新材料阳泉项目,为阳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一方面,项目每年可消纳本地钼矿资源,推动传统矿产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另一方面,其生产的超细钼粉、钨粉将吸引下游电子元器件、高温涂层企业集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3年8月康搏特钨钼新材料阳泉项目全面投产后,年税收贡献达3000万元,带动就业近百人,更重要的是为阳泉培育了一个产值近十亿元的产业链条。”阳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传统“煤城”到新材料高地,康搏特钨钼新材料阳泉项目的快速推进,折射出阳泉市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决心。通过“技术突围+链式布局”,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一个个“硬核”项目打破资源依赖桎梏,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霍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