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西矿业曙光矿,“千米工程”安全体系的成功实践有力证明了一个道理:安全是有规律可循,有办法可控的。
曙光矿深入分析职工上班、下井、回家路线上的安全问题,将其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千米”数字节点,构建起覆盖生产、生活全流程的安全防护网。这背后,是对安全规律的深度探寻。他们明白,安全事故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从职工出行到井下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风险,只有精准把握这些环节,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办法在于细致入微的举措。曙光矿的“六导”机制,从行为规范、专业知识、职工心理等多个维度发力,将抽象的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班前会发放“红、黄、蓝”三色卡片,依据风险防控清单划分工作风险等级,让职工提前预判工作内容。在作业途中,党支部书记和队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叮嘱;到达工作面后,班组长重点讲解安全注意事项,班后副队长复盘总结。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安全管控流程。
安全管理还需延伸到工作之外。关注职工的生活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扰,让职工心里踏实,才能在工作中提升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这体现出安全管理不仅是制度的约束,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曙光矿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研究、去实践,遵循安全规律,采取有效办法,就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安全并非不可捉摸,只要我们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就能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真正守护好每一位职工的生命健康,让安全之花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