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的复杂形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稳产保供”为主线,系统部署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战略,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
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稳产保供,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这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作为,更是夯实民生基础的长远之计。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但必须清醒认识到,14亿人的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仍未根本缓解,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正是基于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根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既要提升单产,又要扩大面积,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由过去的千亩方、万亩方,向整乡整县的大面积来推进。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2024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超过8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这正是“藏粮于地”战略的生动实践。
科技是粮食增产的核心动力,科技赋能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种业振兴行动深入推进,突破性品种不断涌现;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北斗导航、智能灌溉等技术广泛应用。2024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八成,充分印证了“藏粮于技”的战略价值。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以上,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亟须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农机装备的升级同样至关重要,国产高端农机的研发应用,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更提升了生产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支持是关键。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打出“价格+补贴+保险”组合拳: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措施,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农业保险的扩面提标,特别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推广,为粮食生产提供了风险保障,真正让农民“种粮有收益、防灾有保障”。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稳住农业基本盘。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保障在政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唯有让粮仓更充实、农业更强盛、农村更繁荣,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