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潘敬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生平、党的重要文献编辑、中国外交史等方面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周恩来参加党小组活动》(绘画)
《南昌起义》(油画)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相伴随,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相联系,他无私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周恩来同志不平凡的一生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在他身上达到高度统一,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勇担当。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心存“为中华之崛起”的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目标,他们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体现出的坚守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变革创新、敢于自我革命等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成为革命者的重要标志。一百多年前,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经历了上下求索、反复比较、鉴别选择、实践验证的过程。
选择什么样的主义、确立什么样的信仰,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各种思潮、各种主义如泥沙俱下。周恩来早在留学日本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后“思想颤动于狱中”,后来在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推求比较”,由一个爱国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入党是成为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成为党员的先决条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在确立信仰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家。
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献身理想,是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有的精神品格和政治风范。周恩来就是在坚守信仰的过程中,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迎来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南昌起义失败前夕,在起义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之时,发着高烧的周恩来仍在梦中高喊:“冲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贯穿周恩来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夙夜在公,每天工作长达12至16小时,他说:“我们这些人,能够活到今天,能够有这条命,都是好多同志用他们的命换来的,所以我做不好工作对不起他们。”1975年,已经病重住院的周恩来表示:“我得了癌症,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但我要努力和疾病作斗争,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奋斗。”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周恩来以他一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为所有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身不忘初心、坚守信仰,还率先垂范,做信仰的传递者,引领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特殊政党。土地革命时期,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被捕牺牲,周恩来悲愤地发表文章表示:“烈士的革命精神不死!我们的奋斗不绝!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前进!努力地前进!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继续强调信仰的力量,鼓励全党、全社会确立信仰,坚守信仰。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雷锋精神,周恩来把这种精神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信仰引领奋斗的方向,信仰凝聚奋斗的力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是凝聚磅礴力量的源泉。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才能回答“从何而来,为何而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到如今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坚守理想、传递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为真理甘于献身的精神特质。
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奋斗的历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人们不会忘记,在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在胸前始终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他在1946年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时表示:“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科学、完整、准确地回答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人类历史之问,创立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和思想体系。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观,并将其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思想。党的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1954年,“为人民服务”载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成为我国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
一个党员、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行稳致远,开辟未来。周恩来是以民为本、勤政为民、人民至上的典范和楷模,是党的人民观、人民情怀、群众工作路线和方法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回答了“中国人民是什么样的人民”“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党与人民群众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用一生奋斗诠释了永远做“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的真谛。他在重病住院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他在逝世前曾交代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
如何实现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周恩来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他总是以自我革命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参与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使自己始终同党和人民事业一道前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誓言。
严守政治纪律,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底线和基石。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强调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了“在加入我们队伍之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的严明政治纪律。周恩来曾长期从事白区地下工作,在出生入死的敌我斗争中,对纪律的要求十分严格。邓颖超曾专门著文回忆周恩来是如何严守党的纪律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对邓颖超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周恩来不但自身守纪律、讲规矩,而且推动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和发展。
从严管党治党,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周恩来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永不变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二十种官僚主义的生动画像,他关于过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的“过五关”思想,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等思想至今仍口碑载道。
自我革命必须严以律己,并对任何腐败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周恩来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将腐败视为侵蚀党的肌体的毒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统区的纸醉金迷,周恩来要求南方局的同志们要“出淤泥而不染”“一尘不染”。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要求干部子弟不能做“八旗子弟”。腐败问题的根子是信仰缺失、自律缺位,治理腐败问题,需要所有党员不断加强自我革命,要像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坚持廉洁自律,坚持严于律己,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擦亮政治本色,做一名一尘不染的共产党员。
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周恩来始终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并率先垂范做出榜样。抗日战争时期,全党开展整风,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也积极参与其中。1943年,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在自己生日那天写下《我的修养要则》,表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党性修养事关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是为政之道,修身之本。它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长,只有不断自我修炼党性才能恪守政治规矩,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真心为党和人民做事。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仍需要提高政治品格,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每一位共产党员对自身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史,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历史昭示未来。回顾和总结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范,学习和继承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才能赓续党的光荣传统,总结党的宝贵经验,走好新时代的每一步。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韩晶
主讲人照片拍摄:本报记者王瑞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