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今年经济工作这样干——大同篇】锚定目标 加速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2024年的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步伐沉稳有力,全方位转型向纵深推进,转型“四步走”迈出坚实第一步,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在云中大地铺陈开来。
  人们欣喜地看到:全面推动与京津冀的政策衔接、产业对接、项目承接、人才连接,已开工项目101个;晋北新能源基地落地开工,绿色能源产业持续壮大;成功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大同黄花荣登“区域品牌传播影响力百强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集大原高铁通车运行,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
  从春天出发,向未来奋进。2025年的大同,将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持续深耕“四大赛道”,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面,以民生福祉为落脚点,全力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以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坐标

  推动传统能源与新型能源统筹发展是大同发展优势所在,也是转型重点。今年,大同将“以能为基、以算为核”,协同布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力培育资源型经济转型新动能。
  逐“绿”而行、向“新”而动。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动潘家窑、大西庄2座资源接续煤矿完善手续尽快开工,确保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1.5亿吨以上。在加快新能源发展方面,加快晋北新能源基地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大唐中联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加快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海博夏初二期、阳光电源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换电重卡、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围绕环首都太行山算力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大同同步在规模、结构、链条上发力,加快推进秦淮10期、抖音2期、中联3期、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等在建算力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年用电量突破60亿千瓦时。而拓展算力上下游产业,加速推动中联联志、宁畅科技等服务器制造项目投产达效,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更是箭在弦上。
  绿色低碳产业、低空经济、大健康产业也将成为2025年大同发展重点方向。
  ——做大绿色低碳产业。以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引领,加快推动中能建煤矸石综合利用、华瑞建材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体系。
  ——做强低空经济和通航产业。加快火山飞行营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平型关和南六庄通航机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大同特色的低空经济品牌。
  ——做精大健康产业。联合山西大学推进生物医药大健康省实验室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质高端高新方向发展。以道地药材恒山黄芪为重点,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药食同源”产品,推动产业由以药品为主向保健品、美容品、营养品拓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大同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晋创谷·大同”自2024年4月启动以来,已引入落地项目32个,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此基础上,大同将强化园区平台产业集聚力,统筹推动“晋创谷·大同”、绿电园区、国际合作园区、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一谷三园”建设,尤其“晋创谷·大同”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力争入驻企业、科研团队达到70家,标准化厂房使用率动态达到70%左右。

项目之“进”夯实经济之“稳”
在锻长补短中重塑发展优势

  2月6日,大同经开区掘锚一体机智能制造和轴向磁通电驱动系统总成、新荣开发区服装制造等8个项目在活动中集中签约,吹响了新一年经济“开门红”的征战号角。
  今年,该市将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抓好226个省市重点工程年度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段工程、国道109线和208线大同过境公路改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强化“链主”引领、“链核”培育、“链上”协作模式,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推动省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10亿元以上。
  夯实出口基本盘,挖掘进口增长点。今年将建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优化京同供需互补结构,积极推动云州黄花、阳高杏果、广灵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开拓北京市场,扶持“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等特色劳务服务擦亮金字招牌。进一步完善京同产业协作机制,把大同建成北京资源外溢的“洼地”。积极发挥大张和集大原两条高铁“大动脉”的引流作用,推动大同与全国更多城市实现“一车直达、当日往返”。
  《黑神话:悟空》爆火、“佛小伴”“流沙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备受游客喜爱……2024年,大同文旅市场火爆出圈,大同文旅品牌叫响全国。今年将继续以龙头景区为引领,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雕塑、古建、长城、火山等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自驾、康养、冰雪等多元业态。此外,以游客满意为中心,加快塑造旅游服务新品牌,加强旅游景区、商业集聚区外语标识导览牌、外币兑换、境外银行卡受理终端等设施配套,培育“长城人家”“桑干人家”等民宿品牌。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器和转型引擎。今年,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粮食增产,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万亩,加快特优农业发展,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6.1亿斤以上。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林牧渔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贯通,加深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

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
在转型大考中书写幸福答卷

  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云州区“‘颐养工程’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子”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建成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数字孪生可视化系统以及14个应用服务模块,改造户厕1100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
  “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2025年,大同市将“民生温度”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标尺,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及。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将加快实施同煤快线西段、平城街西跨桥、职教城配套道路等续建工程。大力实施城市公共卫生间新建、改造、提标行动。积极开展城市体检,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管网,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建设和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系统。
  巩固“大同蓝”、提升“大同清”、厚植“大同绿”。今年将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攻坚,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第一。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大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力度,确保“一泓清水进北京”。做好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后拆除复垦工作,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三北”工程晋北地区高原风沙源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持续夯实生态底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将以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为牵引,加快业态由数据呼叫、标注等基础岗位向数据审核、清洗、建模和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等高技术岗位延伸拓展,力争2025年新增线下就业5000人。此外,发挥好“农业、文旅、数字服务业、手工业”等四大渠道,推动“广灵箱包”“云冈亲人”“北方好焊”等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聚焦“一老一小”,提升民生幸福。今年将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落实好用地保障和配套建设资金,完成平城、云州、新荣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任务,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推进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和县域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增护理床位1000张。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着力创建“青年向往之城”,让青年与大同共成长。

本报记者李强 彭国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31期

  • 第2025-03-30期

  • 第2025-03-29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3期

  • 第2025-03-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