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踏入武乡县丰州镇里庄村,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撞入眼帘:静谧的村庄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道路平坦整洁,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曾经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党建引领 激活发展新引擎
里庄村地处武乡县中部山区,由小庄、小庄口、前沟、崔家庄、白草站和里庄6个自然村组成。数百年来,这些小山村静静隐匿于山沟峁梁之间。尽管浊漳河从村前潺潺流过,可土地严重细碎化,极大地制约了灌溉农业的发展;348省道穿村而过,却也未能打破村里产业发展的困境。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直到2018年,里庄村才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
“我是土生土长的里庄人,以前村里道路破败不堪,环境卫生也很差。”里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振业向记者介绍。经历了撤组并村、乡镇合并等一系列变革,崔振业始终坚信“人心齐,泰山移”。
翻开崔振业一本又一本的工作笔记,其中一册扉页上写着:“只有村党支部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形象好、口碑佳,老百姓才会有信心,愿意跟着村党支部干,村子才能发展好。”
“当时乡镇、村组合并刚完成,原来所属的故县乡并入丰州镇,五村并入里庄村。”崔振业坦言,如何凝聚群众力量成了关键难题。于是,他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清理浊漳河两岸的垃圾,碹砌涵洞、修建新村。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党支部在村里的威信也逐渐树立起来。
随后,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在丰州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里庄村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明确了发展定位:打造集高效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成为武乡县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后花园”。
同时,里庄村广泛采用各方经验和建议,初步形成了以“美丽田园、宜居里庄”为核心定位,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为驱动轴,着力打造“党建共同体”“田园产业体”“文旅综合体”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三治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
自此,里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他们深挖优势资源,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将村里闲置的土地、办公室场地对外租赁,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产业培育 拓宽增收新渠道
登上里庄自然村村顶,层层叠叠的梯田尽收眼底,不远处是一座占地10余亩、总投资80余万元的肉牛养殖基地。村党支部委员赵杰介绍,肉牛养殖项目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统一领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建设、运营。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村集体收益两种方式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双丰收”。
早在2016年,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里庄村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思路,新建了存栏1500头、年出栏3000头的养猪场,并成立武乡县翔宇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管理,农户入股分红。截至目前,村民累计分红已达200多万元。
看到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里庄村依托翔宇养殖有限公司,去年再次投资130万元,新建了一座现代化养猪场。“这次按照自动化养殖标准一步到位建设。”赵杰介绍,生猪养殖中防疫是个难题,新建的养殖场将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不仅能更好地做好防疫工作,还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传统养殖业的创新变革和营销创新。
产业发展好了,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多了。村民除了参与集体收益分红外,企业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工资20余万元,临时用工40余人,村民务工收入达100余万元。养殖场产生的1000余立方米粪便肥料,价值10余万元,全部免费供村民用于种植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值。
此外,里庄村填沟造地50多亩,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所产粮食全部用于养殖业发展,养殖产生的粪肥又全部用作农业生产的肥料,形成了“过腹还田”的微循环,延伸了农业生产产业链,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全面推进 筑牢振兴新根基
整个里庄村的美丽“蝶变”,正是他们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他们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彰显独特文化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村风正、民风淳、党建和、干劲足的特色村庄,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内全面开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为此,里庄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设立“爱村日”,连续举办了八届播种节,还制定了《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聚焦“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分类管理,坚持环境卫生整治与绿化、美化统筹兼顾,不断从“清脏”向“治乱”“美化”拓展,实现从“一时清洁”到“常态整洁”的转变,让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同时,里庄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投资600余万元,先后硬化街巷道4000余平方米,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铺设自来水、污水管道共2000余米,建成了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便民超市、红白理事厅、公共澡堂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通信、电力、网络全覆盖。
在乡村治理方面,里庄村深入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村美、民富、人和谐。村里建成了功能完善的综治中心,合理设置群众接待室、矛盾调处室、视频监控室、心理服务室。本着“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小事解决在村头、大事控制在乡头”的原则,村调解员、“五老人员”、乡贤主动介入,讲法说理、以情动人,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为了丰富村民文体活动,倡导文明新风,里庄村结合村情实际,为规范使用新建健身器材设备、村卫生所、日间照料中心、村民文化活动室、红白理事大厅等,制定了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五会”制度,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红色沃土织锦绣,富美乡村入画来。如今,里庄村正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共富”之路。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