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临猗县示范小学五年级的李明阳站在教室后面的“清明诗墙”前,用指尖摩挲着《清明》的石刻拓片。这是他本周第三次驻足此处。这时,杜牧的诗句在电子屏上显现,与窗外柳枝轻拂相映成趣。
“我们把‘清明时节’变成了移动阅读课堂。晨诵时读《岁时百问》,午读时演《介子推》课本剧,暮省时还要给故去的亲人写封信……”语文老师冯美娟正在指导学生用宣纸制作“寒食帖”书签。孩子们将《诗经》里的“春日载阳”与清明习俗结合,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手作。“这一刻,阅读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文字。”
这样的场景在临猗县各校同步上演。贵戚坊小学的“清明读书会”上,校长带着师生研读《礼记·祭统》,用思维导图梳理“慎终追远”的文化脉络。“当六年级王诗雨在《我的祖父》中写道‘爷爷说清明的雨是天上亲人的问候’时,我知道文化的根已经植入了他们的心里。”临猗县教体局张武刚说。
家庭读写社群也在清明时节焕发新生。实验小学的“萤火虫亲子阅读站”特别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共读,三年级张小雨和妈妈在《清明上河图》绘本中寻找北宋汴京的清明记忆。“孩子发现画里有卖纸马的店铺,我趁机给他讲‘烧包袱’的习俗,没想到他连夜写了篇《给太奶奶的信》。”张小雨妈妈展示着孩子的习作,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先人的追思。
县教体局教研员李老师正在整理各校报送的“清明说写课程”作品。四年级赵浩然的《清明雨》获得线上平台万次点赞:“雨滴是天空写给大地的信,每一滴都在说‘别忘记’”。这些稚嫩清新的文字,在“共读共写共生活”专栏里编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暮色中的校园,移动书吧的灯光次第亮起。李明阳在《草房子》的书页间夹入一片柳芽,这是他给已故爷爷准备的“清明礼物”。“爷爷说过,柳枝插到哪里,哪里就会长出故事。”少年的声音里带着期许。
近年来,临猗县教体局建立了“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五联动”阅读体系:局长范读,把握方向;校长领读,做好表率;教师研读,明晰素养;学生乐读,智慧成长;家长伴读,和谐亲子。
这不仅构建了一张覆盖教育系统的阅读网络,实现了全员参与,还打造了全面的阅读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阅读氛围。“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情感共鸣,在经典重构中完成精神成长。”临猗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岐力争说道。
从晨雾中的诗墙到深夜的书吧,从课堂上的《岁时百问》到家庭里的《清明上河图》,临猗县师生们用阅读搭起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在氤氲书香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