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

要敢于给孩子“试错权”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妈妈下班去接他,一推门,儿子的手跟做贼似的,“嗖”地一下藏到了桌子底下。这样的场景,在相当部分家庭都曾上演过。
  “养娃12年,我的心就没离开过他半步,生活、学习样样给他安排得明明白白,可到头来,他却完全不体谅我的苦心……”这位妈妈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对学习一点主动性没有,好像全都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战斗。只要我不在后面催促、监督,他就在那儿磨洋工。”这个案例折射出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其中最具启发性的转折在于这位妈妈教育理念的转变:当她开始允许孩子自主安排时间、重拾篮球爱好时,孩子反而展现出惊人的自律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源于成功的体验。当父母事无巨细地安排一切,孩子就失去了试错的机会,也丧失了自我管理的勇气。因此,要敢于给孩子“试错权”,适度地放手才能培养责任感,要用“成长型思维”代替“缺陷视角”,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而非缺点不足,如此,才能助力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撰稿:李林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 第2025-04-05期

  • 第2025-04-04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2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