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科技资源匮乏的困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我省忻州市的“科创驿站”是个新探索。
忻州曾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科技资源匮乏,针对这一现状,2024年,忻州开始打造“科创驿站”,一年多来,通过盘活3.2万㎡闲置教学场地,以“轻资产+在地化”模式吸引33个科研团队入驻,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推动17项科技攻关项目落地,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将“资源洼地”转化为“创新高地”,通过免费场地、政策倾斜和情感联结,如吸引籍贯科研人员返乡,弥补了财政短板,形成“科研造血-产业输血”的闭环,以制度创新激活存量资源,通过精准服务弥合供需鸿沟。同时,“科创驿站”不仅是科研力量的汇聚地,更是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关键平台。通过组建科技人才小分队,“科创驿站”成功打通科技赋能“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服务向基层延伸。小分队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成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科创驿站”的实践证明,唯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协同为纽带、以民生为落脚,才能将“被动输血”转化为“主动造血”,为地方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撰稿: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