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田野成就学术 科技丈量文明

以“四普”实践重塑历史研究

  4月初,正是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的时期,其中历史文化学院的数名学生似乎与往年不同。2024年11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投身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深入吕梁交城县、文水县及大同天镇县、浑源县等地,完成对200余处国保、省保级文物的数据采集与复查。时隔半年,这场田野实践的价值在学生的学术研究中逐渐显现——从碑刻拓印到村落考察,从古建测绘到口述记录,“四普”中积累的一手资料正转化为多篇硕士论文的核心内容。
  “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多年来坚持贯彻的口号,同时折射出“四普”对学子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研究生阶段尤为重要的考验——毕业论文,其中中国史专业研二学生孙悦的毕业论文聚焦“沁河中游村落历史研究”,研究灵感正是源于“四普”期间。在论文筹备阶段,凭借早期大量的田野实践,孙悦了解到,正是由于文物的存在证明了区域历史的存在,在对相关区域历史的研究中有了新的认识。书本上的“静态历史”在田野中能够变得更加鲜活,一块碑刻不同的视角能够得到不同的信息,这是仅依靠查阅文献难以捕捉的。同样受益的还有中国史专业研二学生卫腾越,他在交城县卦山天宁寺普查时,对相关的历史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口述史料与实物互证的研究方法发挥的作用,也能够让论文突破传统文献分析的局限。
  2025年春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使得AI技术的应用备受瞩目,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包括在工程单位和政府机构中迅速普及,这标志着技术的更迭已全面渗透至各个领域。“我们学生用新技术更快!”中国史专业研二学生施徐洋的这句话道出了“四普”的一大亮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二学生王苹所在的拍照小组操控着无人机掠过恒山峭壁,同过去的完全依靠人工爬坡拍照不同,过去一天只能跑三四个点,而现在无人机一上午就能扫完多个文物群,连屋脊上的裂痕都看得清。此次普查中,无人机航拍、RTK精准定位、Arcgis系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普’不是终点,而是研究的起点。”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国伟表示,“当学生用毛刷轻扫碑文浮尘时,他们真正理解了何为历史的温度。”历史学不能止步于故纸堆,双脚丈量的数据同样具备学术生命力。“坐在办公室写理论不是我的初衷,我想亲手触摸历史。”王苹感慨道。
  如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同学们正在用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这场普查不仅让他们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更点燃了传承的责任——技术是工具,田野是课堂,而青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文物保护以及学术创新遇上新时代青年的热忱,文明的脉络便在新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刘妍延 臧金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 第2025-04-05期

  • 第2025-04-04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2期

  • 第2025-04-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