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信仰的力量”——领袖与英烈英模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系列宣讲(四)

【高擎信仰火炬 建功伟大时代——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习仲勋的革命历程和党性修养

  • 袁武振,西安邮电大学党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执行会长、二级教授。

  • 画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

  • 绘画《吴起镇会师》

  • 2020年9月的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

  •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以及纪念馆前雕像。右起: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

  •   习仲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矢志不渝,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名字和业绩,已经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76年革命生涯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现实启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

    【主讲人:袁武振】
    学习习仲勋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的高尚品格,提升政治修养,永葆忠诚之心

      习仲勋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革命理想高于天”,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信仰如炬,理想如帜,百折不挠,奋斗不息,历经坎坷而初心不改。
      1926年5月,不满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年后在国民党监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从此,把一切都献给了党,把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作为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对自己的选择没有怀疑过,对自己的信念没有动摇过。1935年9月遭遇“左”倾错误肃反时,习仲勋被关押、虐待甚至面临死亡威胁,但他革命信仰坚定,对党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在党中央和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而获得解救后立即投入新的战斗。1962年9月,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受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在被审查、关押、监护长达16年之久的艰难岁月里,在身陷囹圄、与家人分离8年的孤独生活中,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顽强的意志面对恶劣处境,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阳光终将驱散阴霾。1978年初重新工作之后,他不计名利得失,不管职位高低,根据中央安排立即赴任广东,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铮铮誓言。习仲勋始终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有着对崇高信仰的执着追求。他用毕生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1943年1月14日,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是对习仲勋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习仲勋时常动情地回忆说:“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继承和弘扬习仲勋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政治修养,进一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锤炼政治品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坚定的理想、坚强的党性体现到对党忠诚的具体行动中。牢记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牢记“三个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学习习仲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升理论修养和作风修养,坚守担当之心

      习仲勋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他说:“任何革命理论原则的实行,都必须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党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和刘志丹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们实行的“狡兔三窟”式的多区域战略布局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延安整风期间,他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一批干部和群众。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土改工作中“左”的偏差,习仲勋及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反映真实情况,他提出的区别老区、半老区、新区不同情况制定土改政策的意见,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土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主政广东期间,习仲勋衷心拥护并坚决贯彻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勇于负责,是当时在全国率先公开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省级负责同志之一。他大力推进广东工作重点转移,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冒着风险、顶住压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外贸、价格、商品流通等领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他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倾力推动创办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为党、国家和民族作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继承和弘扬习仲勋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作风修养,做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学习者、信奉者与践行者。要秉持高度自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好、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加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深度回应关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新时代之问”,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实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学习习仲勋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秉持为民之心

      习仲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生热爱人民、心系群众,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被毛泽东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习仲勋和边区特委、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一村一村作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解决了群众一直期盼的“土地是命根子”“粮食是救命粮”的基础性问题,为根据地创建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习仲勋通过调查研究推动大生产运动,解决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当地儿童常见疾病治疗问题。1942年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期间,党组织在对习仲勋的鉴定中称赞他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并用这样一段文字生动记录了习仲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1944年11月,习仲勋提出“把屁股端端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当‘官’和‘老爷’”,并告诫党员干部“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新中国成立后,他提醒西北地区各级干部:“一定要懂得我们是人民的长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听从掌柜(群众)的管教。”1950年1月20日,《群众日报》发表《人民的忠实勤务员——习仲勋》一文,报道习仲勋在西北20多年同人民在一起的奋斗经历,记述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刻刻和群众紧密联系,习惯地关心群众,熟悉群众,和群众如鱼离不了水一样”的生动事迹,《人民日报》随后全文转载。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他要求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权利,安排秘书直接参与信访办理工作,要求起草信访情况报告要把人民群众反映的真实事例和真实语言写进去。他平易近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至诚之心交朋友,从宗教领袖、著名少数民族和民主人士到文艺工作者、普通职工,都有他的挚友。他常说:“我这个人一生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别人欺负老百姓我也不答应。”1999年10月1日,他在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时感慨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我们继承和弘扬习仲勋的革命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学习习仲勋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提升道德修养和纪律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习仲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严于律己,高风亮节,在党内外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他顾全大局、办事严谨、公道正派,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国家需要,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是担任一把手还是协助其他同志工作,他都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不揽功、不诿过。他胸襟开阔,公道正派,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59年中央拟提名习仲勋作为新增副总理人选,他得知后即刻致信毛泽东、邓小平,提出愿谨守原来岗位,恳请中央提名其他同志。1978年中央安排他主政广东,他主动表态希望保留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的职务,自请担任第二书记。他为政清廉、生活俭朴,穿衣吃饭从不讲究,住房年久失修不让粉刷维修,家具陈旧也不同意更换。对待身边工作人员,他严格要求、真诚关怀,既是公正无私的领导,更是可亲可敬的长者。对待家庭,他以身作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树立优良家风,悉心教育子女做人做事,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作为留给子女的最宝贵财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多次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党员干部要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我们继承和弘扬习仲勋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纪律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不断夯实党执政兴国的牢固根基,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是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新时代新征程,每一名党员都要树立更高的党性标准和要求,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以崇高的党性坚守初心、接续奋斗。为了人民江山,习仲勋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为了人民利益,习仲勋夙兴夜寐、赤胆忠心。如今,人民江山坚如磐石,伟大事业前程似锦,我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进力量,上好加强党性修养这堂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踔厉奋发,锐意进取,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韩晶
    主讲人照片拍摄:本报记者王瑞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刘铁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 第2025-04-05期

    • 第2025-04-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