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民谣里的银圆山庄

  “进了张家院,千万莫乱窜。离开二姥爷,舅舅不管饭。”这首民谣是反映阳泉市矿区银圆山庄古堡式、防御式建筑文化的。山庄流传的许多民谣,对这片集建筑文化、风水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保矿文化于一身的建筑群作了形象描述,使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饱含着时光的包浆,等待人们去打开一扇扇门窗,去探索山庄的远景、近景与心景。
  银圆山庄坐西向东,阶梯式依山而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8000平方米,上下落差50米,院落由上巷、下巷两级通道共11层院落组成,共有窑洞125眼,瓦房185间,上巷有三级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级式四合院,层层成楼,层层有院,形成了上下院落之间有地道相通,明窑套暗窑、暗道连明道、大院连小院的独特地上与地下空间结构。呈现出十一层院落“辈辈向上”、200孔窑洞“珠联璧合”、1000米暗道“左右逢源”的显著特征。
  银圆山庄的整体防御功能特别好,瞭望楼、暗道、暗室、院墙的防盗设计,在保护张家财产的同时,也形成了山庄独特的防御风格,游客进去一不留神就会迷路。这首民谣形象地概括了银圆山庄的建筑特色。
  “银圆坡上金元宝,旭日东升披红袍。”银圆山庄有一个全国仅有的独特风水标志造型——金钩钓元宝。沿着银圆坡一路向上,你会发现一个长长的砂岩砌就的建筑,如同一个金钩,钩着一个硕大的元宝建筑。材料选择砂岩,取自“砂”里澄金之意。
  银圆山庄地理位置的选择,张家可谓匠心独运。山庄左依草木葳蕤的馒头山,取意五谷丰登、吃喝不愁;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取意为官清廉、官运不绝;背靠福寿绵延的菜山,取意财(菜)源滚滚、寿比南山;山庄左下角建有双喜院,取意双喜临门、喜事连连。山庄从外相上,构成了“福禄寿喜”的吉祥风水。
  这首民谣反映出这个独特的金钩,不仅“钓”着元宝,而且还“钓”着山庄吉祥如意的风水文化。
  “进了后花园,说话小声点。想听小曲儿,大石旁边站。石头没嘴会唱歌,石头里边住神仙。”这首民谣说的是山庄的后花园里,有一座观音庙,过去每逢大旱,附近村民就成群结队来此祈雨。
  观音庙附近有一个观音泉,一年四季泉水不绝,滋润着附近粮菜草木的丰茂。距离观音庙约几十米的下方,有一块硕大的砂岩。你若有兴趣,可以将耳朵贴在砂岩上,就会听见清脆悦耳的“歌声”。人们都说银圆山庄的石头会“唱歌”,说的就是这块石头。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种声音,源自观音泉的流水从石下穿过。但是这种声音为什么能够穿过数米厚的石头?这块本应该具有良好隔音效果的石头,为什么能够如此清晰地传递声音?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姜太公坐房梁,二郎神三只眼,哮天犬正护院。小孩孩老汉汉,呼朋唤友看稀罕。”银圆山庄的一间房子的房梁外露部分,有一幅画在木头上的连环画,内容有姜太公钓鱼、二郎神与哮天犬等画像,人物栩栩如生。这首民谣形象反映出张家人已经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升华到了对艺术的审美需求。
  “穿军装,带着枪,张梅林跨山走寿阳。啥时回家看看娘?呼儿嘿哟,打完鬼子就回乡。”这首红色民谣明显带有了信天游的味道,主人公是张梅林烈士。
  张梅林烈士是银圆山庄人,原名张守先,字梅岭,乳名成宝,1912年生,12岁入养正学堂读书。1928年,张梅林考入平定中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平定青年奋进社”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成了“奋进社”的积极分子。1938年10月,在中共晋察冀二地委领导下,榆寿县委和县佐公署成立。张梅林调到寿阳县任县委书记,改名章美岭(龄),在此期间,为抗日斗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土砖里边藏,青砖来站岗。又便宜又防火,冬暖夏凉睡得香。”这首民谣说的是山庄配房与客位房的建筑用材,大部分采取的是外边青砖、里边土砖方式。这种房子的好处:一是不影响外边的美观要求,二是降低了房子的建筑成本,三是增强了房子“冬暖夏凉”的实用功能,四是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从张梅林烈士被日寇烧毁的房屋可以看出,现在残存的部分正是外砖内土的建筑部分。
  “老哥老哥你不要急,先坐下喝口甜钵水。走官沟,跨山梁,折过吴家掌,再喝清城的水。”(甜钵水,指糖水,钵是嘴巴的意思。清城,指盂县的清城。)
  银圆山庄下的道路是一条古道,可以延伸至盂县清城。山庄里边的寨山槽,还留有古道的印迹。古道的印迹有几十厘米深,人称响马道,有人猜测是距今2600余年的仇犹国古道之一。
  “旱水井,自流井,井井里边有黄金。小伙来挑水,闺女正照镜。太阳月亮挑回家,媳妇给你泼糖水。”银圆山庄现在存有旱井、自流井、自来水等古今供水设施,既是山庄用水的来源,也是人类用水历史的见证。这首民谣巧妙糅合了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二狗蛋、三妮妮,悄咪咪来到书房院。教书先生眼真尖,快进学堂把书念。”山庄的养正学堂至今已经100多年了,最初是张家为自家孩子办的私塾,后来附近马家坡、石卜咀等村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就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原主任张恒寿、山西大学原校长甄华、河北省委组织部原部长张何明、合肥市委原第一书记刘征田等著名人士,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福公司、吸血鬼,瞄上了咱平定的夹金山。张李黄池刘赵廉,山庄聚会想妙计,大家一起保饭碗。”“夹金山”指平定范围内有乌金之称的含煤矿资源的山。其中的张士林就是银圆山庄人。他不仅是保矿运动的组织筹划者之一,且慨然捐出3000余两白银。当时的政府特授予他“急公好义”匾额,表彰他在保矿运动中的“首倡之功”。
  “大风起兮云遮月,晋省保矿兮平潭起;群情联兮谋生计,废约自办兮艾固移。大风起兮云飞扬,矿权归来兮保晋嶂;士绅民兮众向往,吾采吾销兮民自强。”这首标题叫《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的诗歌,作者就是银圆山庄的张士林。
  “大锅小锅,套下一串;出了娘子关,卖个好价钱。大锅开水杀肥猪,小锅做饭暖心肝。杀了猪,做下饭,老白干,咱手里端。你一杯,我一杯,喝醉了去(方言音‘ke’)阳泉把戏看。”其中的“老白干”指的是白酒。这首民谣反映了银圆山庄张家发家的片段。
  银圆山庄的张氏远祖是明末清初由当地赛鱼村迁居官沟的张文秀。张家从贩卖铁锅起家,最繁荣的时期,资产达到30万两白银,大小商铺遍布全国。据传,张家人出门从来不住别人家的店铺,一路走一路都有自己家的店铺可以居住,可以说张家是由商而富、农商结合的豪富人家。银圆山庄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对于后人依然有借鉴意义。
  “扛,扛,扛石头,扛上石头换窝窝。吃上窝窝有力气,铺下一道银圆坡。”这首民谣背后的故事可追溯到“民国”九年。当年状如飞龙的华北大旱,负责平定西乡赈灾事宜的张家第八世张士林,为了让赈灾款真正分到受灾人的手里,就想出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决定出资整修入庄的南北坡。那些想浑水摸鱼得到赈灾款的富人望而却步,救灾款真正发到了灾民手里。事后结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块折合大洋一块。度过饥荒的人们感念张家的恩德,就把这道坡叫成了“银圆坡”。银圆山庄亦因此得名。
  古朴的建筑演绎着一座山庄昔日的传奇,温暖的阳光哺育着一座山庄今天的生机,一首首民谣讲述着山庄生动的故事。银圆山庄像一件版画作品,等待着新出窑的太阳与月亮推开岁月之门,探秘一座山庄的前世与今生。

陋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