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牛舍错落有致,智能化养殖系统全面覆盖,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肉牛享用着精准配比的饲料……4月10日,记者走进灵丘县原野种养有限公司,现代化养殖图景映入眼帘。传统肉牛进了“数字牧场”,让养牛变得有“智”更有“质”。
近距离观察牛舍,记者发现,每头牛的耳朵上都佩戴着黄色耳环,这便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结合每个牛舍上面架设的微型基站,可以监测每头牛的身体状态,走向市场后还可溯源产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确保牛肉的品质和安全。
“除了视觉监测,这里还有音乐疗法,牛每天听着定时播放的轻柔古典乐,以缓解应激、改善休息质量。”原野种养公司负责人刘晓华告诉记者,长期聆听音乐的肉牛,肌肉脂肪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浓度更高。该公司还引入了智能饲喂设备,可根据肉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和日粮规定进行科学配比,大大提高了饲养效率和牛群的健康水平。
科技赋能、精细化养殖,让牛“耳聪目明、食得其所”。而自有玉米基地则筑牢了“从田间到牛舍”的全链条安全生产根基。据刘晓华介绍,该公司共有近2000亩专用玉米耕地,构成了集玉米种植加工、青秸秆收储、肉牛养殖、粪污有机还田为一体的完整绿色农牧闭环产业链,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再生。
“目前,公司牛存栏800头,而管理者仅需四五人。智慧化养牛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刘晓华说,“项目二期正在建设,全部完工后年养殖肉牛规模将达1500头。通过‘数据+政策+产业’深度融合,公司正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