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特别策划·悦读山西

  • 关志英 北岳文艺出版社集木工作室编辑

  • 郝丽娜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表演系主任

  •   

    《平遥纱阁戏人》

      内容简介:
      《平遥纱阁戏人》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纱阁戏人是流行于山西平遥的一种纸扎艺术,集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综合于一体。它将泥塑纸扎后的戏剧人物放置在木阁制作的戏台内,内部还装有屏风、隔断、砌末,与三到四个戏剧人物组成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场面,犹如浓缩版的戏剧舞台,供人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2011年,纱阁戏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遥纱阁戏人不仅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作者在书中观点清晰、脉络明确地讲述了纱阁戏人的来龙去脉及其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海山

    《万荣笑话宝典》

      内容简介:
      《万荣笑话宝典》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万荣笑话是以山西万荣县为文化生成背景所形成的一种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是山西土生土长的文化“土特产”。
      万荣笑话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杰作,并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各地。
      万荣笑话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荣河县谢村的“72挣故事”。当时,谢村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大村子,村内文化人多,且村民性善诙谐幽默、爱讲笑话,因笑话中反映的主人公有一股子倔劲、犟劲、执拗劲,认死理、不服人、争强好胜,故当时叫“谢村挣”。这些笑话经过口头传播,不断加枝添叶、加工拔高,使其更趋完善,成为人们喜爱的“保留节目”。

    关海山

    荐书人品读
    千年戏影照古今

      在晋中平原的晨雾中,三十六个彩绘木阁承载的不仅是戏曲故事的凝固瞬间,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基因图谱。《平遥纱阁戏人》这部深具学术分量的著作,在方寸戏台间展开了对中国民间艺术现代性转化的深度思辨。
      作者杨婕教授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沉浸式视角,带我们走进纱阁戏人的光影世界,那些以秸秆为骨、以丝帛为肤的戏曲人偶,在研究者笔下成为破解明清社会文化密码的钥匙。这本书通过翔实的工艺志记录,首次系统梳理了“扎骨法”“悬丝术”等濒临失传的纸扎绝技;更令人惊叹的是,匠人通过织物褶皱的力学计算实现动态平衡的智慧,竟暗合当代材料科学的弹性力学原理,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揭示了民间艺术中蕴藏的科学理性基因。在对二十八出完整剧目的图像学解构中,作者开创性地提出了“三维戏文”概念。不同于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纱阁戏人通过空间并置实现了《白蛇传》《忠义图》等经典剧目的蒙太奇表达。这种立体叙事学不仅颠覆了学界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框架,更暗示着中国叙事传统中潜藏的空间思维范式。当西方戏剧理论家还在争论“第四堵墙”时,平遥匠人早已在木阁中构建出多维叙事空间。
      面对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本书展现出难得的学术勇气,针对“博物馆式保护”的异化危机,作者提出“活性传承”理论,主张将传统工艺分解为可移植的文化模块。书中记录的“戏人元素当代家居化”实验项目,让古老技艺以文创产品的形态重获新生,这种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东方解决方案。
      杨婕教授的学术实践本身构成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当她把3D扫描技术引入纱阁纹样数据库建设时、当她在巴黎双年展策划“虚实戏台”新媒体展时,这些跨界尝试都在印证着本书的核心论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态,而在于激活其内在的创造性基因。那些在木阁中沉睡了百年的戏装人偶,正在数字技术的唤醒下,向世界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这部著作最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非遗研究,成为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关键文本。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基因重组式的创新。正如平遥匠人用竹篾编织戏台,今天的文化守正者更需要以智慧编织传统与现代的经纬,让千年戏影在当代文明的苍穹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解码万荣人的快乐密码

      在晋南的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快乐哲学。翻开管喻编写的《万荣笑话宝典》,恍若推开一扇通往民间智慧宝库的大门,迎面扑来的是裹挟着麦香与醋味的笑声。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故事,像极了万荣人酿造的柿子酒——初尝辛辣呛喉,细品后却有绵长的回甘。
      本书收录的几百则笑话,展现了万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动形象。贯穿其中的是一种以“挣”为核心的文化特点,那些认死理、爱抬杠的角色,用看似荒诞的逻辑在现实世界搭建起喜剧的舞台。《上坡捏闸》里的老荣,明明被撞却执着于“下坡没蹬车”的辩证;《穷有骨气》中的老万,则在暴发户的金钱攻势下坚守着尊严的底线。这种独特的“犟”,实则是黄河子民在漫长岁月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用幽默消解苦难,以倔强对抗无常。
      本书作者管喻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散落于民间的珍珠。在他的笔下,万荣方言不再是交流的屏障,反而化作制造笑料的利器。例如,《论理你该叫我姑姑》中的谐音双关,让简单的问路场景迸发出伦理喜剧的火花;那些“半截子插在云里头”的飞云楼传说,既是地域自豪感的诗意表达,也暗含了对盲目攀比的社会观察。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笑话愈发显现出它的珍贵价值。当我们读到父亲把皮袄当期货操作的荒诞情节,忍俊不禁之余,是否也看到了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温情注脚?那个要求肇事者“趴着等交警”的倔强姑娘,何尝不是当代人法治意识觉醒的喜剧化投射?
      书中的每一个笑话都是一个小窗口,透视出万荣人独特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她改嫁了还省一人吃饭哩”的幽默,反映了这些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与灵活;而“叫你男人捣就不呛啦”,则展现了他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幽默。
      合上这本笑话集,感受到的是一份温暖与真诚。那些在电子屏幕上流转的段子,终究少了些沉淀在黄土地里的力道。万荣人的笑话如同老陈醋,需要时间的窖藏才能酿出醇厚滋味——这是快消时代最稀缺的文化基因,也是匆忙世人亟待补上的幽默哲学课。
      在数字化浪潮冲刷传统文化的今天,万荣笑话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管喻的努力不仅是记录,更是行业的召唤,他用幽默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片土地的文化与精神。
      《万荣笑话宝典》不仅仅是一本笑话集,更是一本关于坚韧和快乐、希望与智慧的教科书,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关海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