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党建

【学案例 促提升】吕梁市驻村干部扑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助力乡村振兴——真情帮扶 实干暖心

  • 图为吕梁市委政法委驻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与村民刘俊连交流葫芦雕刻艺术。

  • 图为兴县自然资源局驻蔚汾镇东关村工作队开展春节慰问走访活动,为监测户送棉衣棉被。 本栏图片由吕梁市委组织部提供

  •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吕梁市始终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尖兵作用,在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办好办实民生实事、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关键领域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广大驻村干部扑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激活山村 产业先行

      2024年12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历经两周太空遨游的有机黑木耳菌种,正式移交给中阳县的“心言豹林山耳(木耳名称)”有机黑木耳种植基地,用于进一步开展选育研究。
      木耳产业是中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黑木耳在自然环境下的进化速度较慢,通过航天育种,可得到性状更优的菌种,促进黑木耳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升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派驻中阳县下枣林乡阳坡村第一书记伊志豪激动地介绍。
      阳坡村养殖业发达,但销路一直是当地企业和村民心头的难题。为解决羊肉销路问题和建立品牌理念,伊志豪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北航学生食堂开设首个阳坡村特色档口,采用“直供直销”消费帮扶新模式,将中阳县“田间地头”的柏籽羊送至北航师生的餐桌。
      新鲜美味的柏籽羊肉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正式营业以来月均销售7万元。2023年,“中阳县肉羊繁育养殖帮扶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用好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文章。组织中国科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赴阳坡村开展“科技小院”论证,邀请北航教授开展“在阳坡村建立太空生存体检基地”论证,围绕肉羊、奶山羊产业邀请农业专家把脉问诊……如今的阳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多业态促发展,多渠道促增收,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驻村工作队深挖黄土地资源禀赋,让小杂粮变成金疙瘩、山野珍品走出吕梁山。”吕梁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陈宝发介绍,近年来,吕梁依托乡村优势产业,积极发挥派驻单位作用,通过“请进来指导、好品牌打造、高平台宣传”等形式,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去年一年,全市驻村工作队共实施万元以上帮扶项目403个,通过“消费帮扶”销售农副产品价值1.6亿元。

    脚沾泥土 沉淀真情

      2023年5月,方山县积翠镇运庄村迎来第一书记王锐。两年间,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用双脚在黄土高原上写下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答卷。
      晒得黝黑,脚底沾泥,说得一口流利的方言,始终把我们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间……这是当地村民对王锐的评价。脱贫户张婶记得,王锐发现她家土豆滞销后,连夜联系吕梁市农业学校签订收购协议。事后,张婶捧着到账的货款笑道:“差点烂在窖里的山药蛋,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费、娃娃们的学费。”
      为解决冬季取暖难题,王锐协调单位捐赠了一批过冬物资,将棉被、米面油送到20余户困难家庭手中。独居老人李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被面:“这料子厚实,夜里再也不怕窑洞透风了。”
      去年10月,王锐转战临县临泉镇晋泰社区开展工作。为了适应新社区的工作,他以“脚底板工作法”,不到一个月便走访了200余户家庭。针对独居老人,他协调社区卫生院定期上门体检;面对搬迁户的文化隔阂,他组织起广场舞队,巩固扩大文艺活动成果。当剧团在百姓舞台唱起晋剧时,75岁的搬迁户王奶奶抹着眼泪:“听见这梆子声,才算真住进新家了。”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25年春节,晋泰社区广场灯笼高挂。社区居民在便民服务站的“心愿墙”写下:“希望王书记能留下”。而王锐的驻村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家家户户的新春期盼。这个总爱穿运动鞋的驻村干部,用两年时间走遍两个帮扶点的沟沟坎坎,把组织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我们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时刻谨记为民服务宗旨,持续发挥帮带作用,增强帮扶实效,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幸福,切实推动驻村帮扶工作走深走实。”陈宝发表示。

    红色基因 强村富民

      暮春时节,记者走进兴县魏家滩镇白家沟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新景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晒着春日暖阳。昔日闭塞的小山村,如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21年5月,我们进驻白家沟村,经过深入调研后,了解到村里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驻村第一书记侯京军回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也发掘出了以贾宝执同志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白家沟村是革命烈士贾宝执的故里。1944年,这里曾响应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组织劳力武力结合的变工队与群众性综合性的合作社”号召,动员村民走“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产”的道路,成立了名扬晋绥的“老八户”互助组。工作队驻村伊始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份红色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特色资源。
      为此,驻村工作队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迅速着手整理贾宝执资料,在村里的墙壁两侧精心绘制红色文化墙,生动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红色精神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制定综合施策方案,探索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白家沟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沿着新修的道路往山坳里走,标准化养殖场里传来阵阵羊叫。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全村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已达1.3万元。
      “现在村里的变化可大哩!”村民老李兴奋地掰着手指细数,“120米的护路河堤、600多棵景观树、崭新的牌楼,让村子变得赏心悦目。往日的打谷场变成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法治宣传栏、露天舞台一应俱全。标准化养殖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就业的好去处。过去一下雨下雪就出不了村,现在家门口就能逛公园、办宴席、挣工资,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我们将继续通过压实三方责任、落实三项任务、强化三重保障,进一步发挥驻村干部作用,提升驻村帮扶质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陈宝发表示。

    本报记者要佳

    驻村更助村 真心促振兴

      晨曦微露,中阳县养殖户许建忠到村里开设的阳坡村紫云牧业万只肉羊养殖场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农妇龙继兰也早早地来到了民宿桃李芬芳乡村度假区忙碌着。与此同时,阳坡村的无人机研学基地也迎来一批批学生学员前来培训……一幅幅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吕梁市徐徐展开。
      近年来,吕梁市持续围绕全省关于驻村工作的部署安排,对标任务要求、压实主体责任、抓细抓实驻村干部管理,激励引导全市1346支驻村工作队、4216名工作队员,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饱满的驻村热情投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如今,一位又一位驻村书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联系群众的“知心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着力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统筹实施党建强农、粮食保产、产业提质、科技赋能、百村创建等十项行动,用行动、智慧在黄土高原上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答卷。

    要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 第2025-04-12期

    • 第2025-04-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