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监测监控队库房,技术员王斐正在用手机扫描甲烷传感器外壳上的二维码,把最新检定信息上传至监控系统维护管控平台。该公司通过监控系统维护管控平台实现了人机一站式管理,当井下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时,地面人员可快速通过手机App查看距离故障点最近的维护人员,并进行调度,有效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从智能矿井建设到化工装备出海,从煤制润滑油应用场景拓新到瓦斯综合利用技术突破,潞安化工集团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产业升级新图景。在煤炭领域聚焦灾害治理、绿色低碳开采、煤矿智能化等重点研发方向,在化工领域围绕高端化工装备、先进润滑油、煤化一体化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全面推进双主业创新发展。该集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聚力打造高端化创新平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费托合成尾气芳构化关键技术示范”通过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费托基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基本完成。潞安化工集团目前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创新平台20个,高新技术企业14户,专精特新企业7户,多类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潞安化工集团积极落实山西省人才强省“1+N”政策,推进协同创新、招才引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项目等,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等高校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并依托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全员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加大数字化应用、煤矿智能化运维等培训力度。
在太化新材料公司合成氨车间气化炉检修现场,新入职的博士研究生石凯正在与技术人员探讨航天炉煤气化工艺改进方法。他告诉记者:“我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学习国内外同行在煤气化工艺优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煤掺烧技术,结合合成氨车间气化及其配套装置的运行状况,更好地服务生产,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创新离不开好的机制保障。潞安化工集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同时做好科研项目评价,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小创新解决大问题,潞安化工集团大力开展“五小”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全员创新活力,累计形成各类“五小”创新成果2500余项,取得专利800余项;建成各级各类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岗)106个。下一步,该集团将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完善机制,建立完善富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队伍专项培育行动,壮大自主专职研发队伍,培育实战型工程技术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群众性小改小革队伍。
晋帅妮 郭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