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开启一段阅读之旅

  •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生活的调味剂。值世界读书日,分享几位作者的阅读感悟:这里有对辽阔人生的洞察,有书与生活交融的哲思,有阅读重塑自我的分享……每一篇都饱含对阅读的热爱,愿它们能唤醒你对书籍的向往,让阅读成为生活必需,在书香中探寻更多人生可能。

    ——编者

    美好时光在读书里

      我年逾八旬,从小到老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与书报为伴,时时处处享受“读”的乐趣。
      常言道,读书要趁早。年少时,村里订着《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阳高小报》等几份报纸,我常常先睹为快。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咋地,隔壁本家二大爷薛志义却“穷不丢书”,常翻看一些书皮发黄的旧书没个完。隔三岔五,我央求着他借回几本读读,有《三字经》《百家姓》《岳飞传》等(村里人叫闲书)。
      读初中后,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可多了,《苦菜花》《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以及“四大名著”等,初学渐知,自读自得,“改变”慢慢从阅读开始。
      步入社会后,更尝读书甜头,觉得读书不但可以改变人生,更可以活得越来越像个模样。才疏学浅的我,先是从国企到了县委机关,再后来进了省报。一步接一步的长途跋涉中,我寻找到了“记者首先是一个读者”“阅读是最好的输入”“一天也不可停止阅读”的人生成长必由路径。持续不断地“充电”,使我这个先天不足的“饿汉”逐渐克服“本领荒”,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水涨船高”。“先当读者,再做记者”的认知,让我收获满满。
      自古人生是磨难,人到老年毛病多。退休了,却是心强体不强,但初心不忘,读书、看报、写作不打烊,始终认定并坚守读书为养心第一妙物的“文化养老”理念。
      我每年拿出至少一个月工资,订阅《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半月谈》《中国电视报》和《读者》,并不时网上阅读、打卡、购书。虽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亲力亲为,但与书、报两个“老伙计”形影不离肯定无疑。
      基于“人老也从眼(脚)上老”的实际,书可读,也可听。每晚躺床上准备睡但不能入睡时,我便打开收音机收听电台的“月下读书”“高莉说书”等有关节目。中外经典名著、理论讲座、历史故事、中国故事、名家范文,是老年人老有所学、不可或缺的文化“夜餐”。天天补短板,拉长板;突特色,保本色,让生命有了宽度和厚度,人生得以不断增值。
      不过,“天天都是读书日”固然好,但不可以满足于只是一个“读书人”,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的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成为地地道道读书报“专业户”。尤其是懂“深度读”、读经典的老有所学,能让生活流水不腐,让心灵户枢不蠹,并在“读读读”中远离孤独,让大脑更加强大、青春“长生不老”。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坚持读书,把有限的时间空间填得满满的,充实感、获得感油然而生。一句话,一辈子与书报相伴是一种终身享受;有它们作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薛青

    一半书香一半烟火

      友人老雷在城市里开的简朴书店,已伴随这个城市的读书人十多年时光。我与老雷的友谊,也是通过书店里的书打开的。这些年,我在老雷的书店进进出出,看着他的青丝染上霜雪,看着他的清澈眼眸堆起眼袋。
      老雷的书店附近就是一个菜市场。有一天,我在老雷的书店里翻阅张岱的《夜航船》,一只鸡突然扑腾着来到书店里,后面一个人紧紧追赶着,嘴里大叫道:“逮住它,逮住它!”那只蜷缩在书店里的鸡,最终被捉住。
      在城市里,有两个地方袅袅沸腾着世间的鲜活气息,一个地方是书店,它传递着丰沛的情感;一个是菜市场,它散发着烟火的味道。
      菜市场里装着一座城市的众生轨迹,撩拨口舌之欲间,不动声色展露着人间气色,市井烟火才是生活的打底。在美食之都成都,有一条路叫春熙路,这里有许多小吃摊,龙抄手、赖汤圆、夫妻肺片、担担面、钵钵鸡等,空气中飘浮的美食香味让人欲罢不能。同样,这里的书店也是星罗棋布。林立的书店,闪烁在街头高大的银杏树间,让一座都市的暖流熨帖人心。
      一座城市的菜市场,打开的是一座城市味蕾的记忆。那些节日里风尘仆仆归家的人,在一豆灯火下相聚,舌尖肠胃里享受着食材的炖煮蒸炒,食物的气味里浸润着亲人的味道。而书香漫漫的书店,打开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漂泊的心灵一个安妥家园。
      那年我去杭州,在波光潋滟的西湖畔遇见一家书店,这家书店以丝绸书籍为主题,装修古典清雅。我流连于这家书店,看见一句“读书就是回家”的广告语,纸墨清香中,我伸开手,如展翅的大鸟扑向书墙,感觉书香瞬间贯穿了我的肺腑。在杭州城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书店,在网络的冲击之下,它们如遒劲大树的根须,牢牢扎根在这座城市的土壤里。离开杭州的那个夜晚,我在一家书店门前流连许久,向这座钟灵毓秀之城表达着诚挚的敬意,它的书香成为我思念的一部分。
      在浙江余姚一家叫梁弄的菜市场,有个叫陈慧的女子卖了近20年的菜。在这家到处都是熟人的菜市场,陈慧被唤作“阿三”,“阿三”的移动菜铺里,除了瓜果蔬菜,也卖日常生活里需要的各种小东西:苍蝇拍、马桶刷、顶针、削皮刀、暖瓶塞、指甲刀……烟火滚滚的卖菜生活之余,她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文字逐渐累积成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去有花的地方》,每一本都深受读者追捧。
      如此看来,一半书香、一半烟火,散发着最宜人的温度。

    李晓

    古村遇书屋

      假日里驱车直奔浙水村。村有古屋、古街、古巷、古井、古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走进古村,老宅古屋高低错落。村子周围,古树葱茏。路旁、水边、屋前,一丛丛山花随处可见,随意开放。绕村而过的浙水河,悠然自得地悄悄流淌。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水底,被水流温柔地抚摸。它们见证了无数过往,却依然保持最初的模样。
      沿浙水河缓步徐行,一抬头,怪石嶙峋,一块巨大的木板竖在乱石间,木板上是4个醒目的大字——浙水书屋。
      啊,这就是依山傍水顺势而建的独特的页岩书屋。书屋背倚天然石壁,借助山体自然形成空间,顺势倾斜的屋顶与古朴的村庄和谐地融为一体。木框架构成的承重墙,中间嵌入玻璃砖,室内部分被用作书架,户外部分成为游人小憩的座椅。
      走进书屋,入口处与对面的整面墙,用大块的玻璃搭建而成。里面没有桌椅没有板凳,而是利用岩石层层叠叠的梯度,稍加打磨,再放上一个个藤编的垫子,就成了阅览区。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使书屋充满了蓬勃的朝气。阳光下,山石和图书互相对视、相互依偎。山石虽然裸露最原始的面貌,但因有了书香的浸润和滋养,坚硬、粗糙的山石也显得温润、柔和。石缝间、罅隙处,不时活泼泼地冒出一簇簇绿油油的植物,生机盎然。散发着原木清香的书架上,各种图书琳琅满目,整齐排列。
      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拾级而上,席地而坐。也可选一个柔软古朴的蒲团,盘腿而坐。书中的故事,也许,就发生在这个小村,就发生在你正捧书而读的地方。你和书里的人物,在这里相遇。你们,隔着岁月、隔着风雨,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细看,可轻吟,可诵读。悄然而入的清风,带着几分调皮,轻轻翻过手上的书页。朗朗书声飞出窗外,飘在树梢,又跌落在山下蜿蜒的浙水河,飞珠溅玉。
      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拿回家细细品读。看完后,不必回到书屋归还,只需放到县城图书馆。书屋接入了公共图书管理系统,可以通借通还。
      今天正值假期,看书的孩子居多。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一边拾阶而上一边对身旁的小伙伴说,这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认真严肃的表情,仿佛天穹近在眼前,滚滚的汨罗江水响在耳边。
      书屋里,也有衣着朴素的当地农民。有的站在书架旁,有的盘腿坐在石阶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本散发油墨香的书。那专心致志的神情,如同一心一意地耕耘着自己的田地。
      浙水的页岩书屋,书香味、泥土味、艺术味融为一体,不仅成了网红打卡地,也成为展现太行文化的一扇窗口。书屋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那一级级向上的台阶,更是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

    赵曙梅

    医院里的书香时光

      医院长廊尽头,一方小小的角落,摆放着几把陈旧却擦拭得干净的椅子,旁边有一扇窗户,透进淡淡的阳光。这里,是我与书偶然邂逅的地方,也是我在医院里得以片刻放松的所在。
      那是陪伴生病的亲人住院的日子,医院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白色的墙壁和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起初,我只是在病房里来回踱步,或是无精打采地盯着手机屏幕,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直到有一天,我在寻找一处安静之地时,发现了这个角落。角落里有一个简易书架,上面零零散散放着一些书籍,像是被遗忘在此的宝藏。我随手拿起一本,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翻开书页的那一刻,周围的喧嚣渐渐远去,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书里,我读到了那些坚强面对苦难的故事,那些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我看到史铁生在病痛中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字让我明白,身体的病痛虽无法避免,但精神的坚韧可以超越一切。我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语句中,感受着作者们的喜怒哀乐,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医院的广播时不时响起,传来叫号声和各种通知,但我却能在书中找到一片宁静。来来往往的脚步声、偶尔的咳嗽声和低声的交谈声,都成了读书时的背景音乐。在这里,读书不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慰藉,是对生活无常的抗争。
      我会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书页上时,与书中的智者探讨人生的哲理;在午后,伴着窗外的微风,走进那些虚构的故事里,体验别样的人生;在夜晚,灯光昏黄而柔和,我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忘却了病房里的疲惫与担忧。
      有时,我会因书中的幽默段落而轻声发笑,引得路过的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有时,我会被书中的深情所打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些情感的起伏,让我在医院这个充满病痛与悲伤的地方,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在医院里读书的日子,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在病痛中仍坚持学习的年轻学子,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有年迈的老人,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读着报纸,试图在文字中寻找一丝慰藉和乐趣。这些画面与我手中的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
      这段在医院里读书的经历,让我懂得,无论生活处于何种困境,都能在书中找到力量和希望。那些文字,如同一剂良药,治愈了我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丁梅华

    书页间的辽阔人生

      严复先生在《论读书的意义》中说,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
      多年以前,我在老家的山路上偶遇一辆抛锚的货车,它静静地停在路边,车主却坐在旁边的田埂上聚精会神地看书,那悠然自得的神态,仿佛他是出来游山玩水的旅人。我很不解,便走上前同这位老哥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是跑货运的,正在等镇上的修车师傅过来修车,“平时没时间看书,正好趁这个机会看看。”暖暖的阳光下,这位黑黑瘦瘦的汉子轻描淡写的话像一支劲歌,铿锵地回荡在寂静的旷野,久久萦绕在我的心田。
      时隔多年,那位货车司机面对困境时体现出来的自信和坦然仍深深地折服着我,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吧。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人生的道路虽然充满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心怀辽阔,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正如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20岁那年,我背着行囊远赴他乡寻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塑料厂开注塑机。工厂位于市郊一个小山坳,离镇上有10多公里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背包里那本《平凡的世界》便成了我唯一的精神食粮。书中主人公少安、少平兄弟的命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平凡的人也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这本书已经陪伴了我20多年,每当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惑时,便会从书架上拿下来重读一遍,每次都能再次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觉得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忙,不多的空余时间常被手机游戏、短视频和各种社交软件所侵占,很难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前几天,有位朋友告诉我,她喜欢看书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碰到的一些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能从书中找到答案。话虽朴实,却一语中的。阅读不仅能充实我们的生活,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丰盈我们的内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书读得多了,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会拥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当然,读书还应带着问题去读,带着思考去读,不仅要有阅读计划,还要适当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裨益。
      温暖的午后,一杯香茗、一缕书香,便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钟瑞华

    我有个读书“搭子”

      我躺在床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目光被一件接一件的新鲜事吸引着,完全停不下来。忽然,一股异样的感觉从背后传来,我假装专注于手机,不动声色继续滑动屏幕,然后猛地转身,抓住了正在我背后伸长脖子偷看手机屏幕的儿子。
      “不好好写作业,又看我!”我瞪着儿子,不满地说。
      “我只想看看你在看什么。”儿子被抓了个现行,脸皱成一团,嘴里嘟哝着。
      “我看我的,你写你的,我们各做各的事不好吗?”
      “可我觉得你看的东西有意思。”他的手指向我的手机。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放下手机,陪儿子坐到书桌前。
      儿子的作业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的辅导,他只是希望我能在身边陪着,或许这样能给他一种安全感。而对我来说,晚饭后是难得的休闲时光,看看新闻、刷刷视频。这就导致了类似的情景时有发生:每次我看手机时,只要一不留神,儿子就会到我身后偷看。我是既放松又不能完全放松,总要警惕着他。这种斗智斗勇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如此下去,我无法真正娱乐,儿子也不能安心写作业。
      于是,我在手机上安了读书软件,陪儿子写作业时如果想看手机,就打开读书软件阅读。对孩子来说,单纯文字的吸引力显然比图片和视频小得多。几次之后,他看手机的兴趣逐渐减退了。
      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后,有一天休息,我正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准备翻页时,儿子突然叫住了我。
      “妈妈,等一下,我还没看完。”
      “你也在看?”我惊讶地问。
      “是呀,这书好看,我也想看。”儿子露出了期待的眼神。
      看书很好,但我不想儿子过多接触电子屏幕,于是对他说:“咱们去图书馆把这本书借回来一起看!”
      就这样,儿子拿到了纸质书,而我继续看电子书,我们开始了共读一本书的日子。我们会询问对方的进度,彼此督促;读完一个部分,还会讨论相关内容,分享见解。第一次共读的成功,让我俩特别惊喜,很快,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二次共读。
      不知不觉,读书成了习惯。我拿起手机会下意识地打开读书软件进入书中世界,而儿子休息时,也会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认真看上几页。我们成了读书“搭子”,周末和假期,常常直奔书店或图书馆。对于已经许久不看纸质书的我来说,这样的寻书之旅又让我重新感受到纸质书独特的质感和魅力,回到了儿时读书的快乐时光。
      我们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也会阅读对方推荐的书。我对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兴趣,孩子也对我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共读的书籍成了我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我们尽情享受着读书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彼此陪伴、共同成长。

    刘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