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春日,书香醉人。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不少图书馆都举行了相关活动。对于太原市民赵斌涛来说,他的家就是“图书馆”,每天都是读书日。这名痴迷买书看书的藏书家,曾被评为“太原市十大藏书家”“山西省十大藏书家”,迄今为止家中共收藏书籍3万余本,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走进赵斌涛的家,立马被眼前整面墙的巨型书柜所吸引。“这个书柜是为了藏书专门定制的,实木材质,榫卯结构,承重力强。”赵斌涛介绍道。打开玻璃柜门,记者看到了一排排摆放整齐的书籍,涉及史学、文学、社科等诸多领域。赵斌涛抽出外面的两本书,记者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排。“为了尽可能多地存放书籍,书柜设计了里外两层,整个书柜藏书量在3000册左右。”
环顾四周,不仅是客厅,卧室里、阳台上,甚至是废弃的冰箱里都装满了书。赵斌涛告诉记者,他还有一套房也存放了不少书,其余分放在亲戚家。“有满满当当的书籍相伴,只要想看便触手可及,这样的日子是惬意而充实的。”
赵斌涛,出生于1973年,现在中国化工集团风神轮胎(太原)有限公司工作,曾在报刊发表文章、诗词近百篇(首),合著有《山西两千年天灾概况》《老赵家园文集》和《腾飞的太原》等书籍。
“藏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和用书。这是父亲告诉我的,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谈及藏书的原因,赵斌涛说到了父亲。曾荣获“太原市十大藏书家”及“山西省藏书家”称号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
赵斌涛的父亲叫赵成玉,1946年开始藏书。“父亲曾告诉我,那时他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并不明白藏书的真正意义,只不过觉得阅读方便,就像身边多了个朋友,可以随时求教。后来,书渐渐多了,自然而然就开始藏书了,并且产生了著书立说的想法。在父亲看来,读书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致用,这一观念奠定了我对藏书的认知。”赵斌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面对有限的收入,醉心于藏书的赵斌涛节省一切生活开支。他指了指自己的眼镜问记者:“你猜这副眼镜多少钱?1元买的。我还曾花费7元买过一条裤子。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买书上。”赵斌涛告诉记者,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都是以精装书的形式出版,精美的排版设计大大提高了阅读体验,还可以保存更久。“为此,我和父亲都特别喜欢买精装书,去年我曾花费1500元买了一套国学精装书。”
除了买新书,赵斌涛对旧书亦有浓厚的兴趣。上学时,他揣着一张学生月票,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淘旧书。外文书店门厅的特价专柜、解放路书店三层的特价专区,以及各集贸市场上的旧书摊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一次,我在大书店里看上一本香港出版的《诗影交辉》,铜版纸印刷,照片精美,让我爱不释手。但由于价格很高,最终还是没舍得买。后来在南内环集贸市场上的旧书摊意外发现了这本书,要价才3元。那种‘失而复得’的惊喜至今仍记忆犹新。”如今,赵斌涛依旧热衷于到旧书市场,享受那份淘书的乐趣。
为了让藏书“活”起来,这些年,赵斌涛给学校、灾区捐过书,还在社会上举办过多次图书展。“好书,能让人看见世界,也看见自己。”赵斌涛对阅读有自己的感悟,“文记风云,书载世史。书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历史的载体,既体现了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又彰显了时代精神的超越性。希望大家能多读书、读好书,用书中的智慧疗愈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本报记者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