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忠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领域基础薄弱,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工作者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开启了科技事业的艰难起步。从简陋的实验室,到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只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方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部署的关键举措。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对人才数量需求庞大、质量要求全面、结构要求合理,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走过了规模从小到大、能力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基本实现了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培养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造就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因此,必须走自主培养之路,特别是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昭示了,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应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锚定主攻方向,强化教育对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让教育真正成为科技突破的“孵化器”和人才成长的“蓄水池”,才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筑牢强国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