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老年人”进入退休生活,老年群体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追求更具活力的生活方式,文娱体生活正呈现全新升级态势,数字化学习、娱乐交友、智能健身等渐成潮流。
养老,不再是简单的衣食无忧,而是一场关于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生动奔赴。但文娱体场所不足、适老化产品选择有限、智能设备操作复杂、社区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为此,需要各方积极行动,合力构建“老年友好型”文娱体生态,助力银发族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晚年。
乐活养老
银发族追“新”势头足
退休生活,也可以是开启另一段青春的起点。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月23日上午,大同活力阳光中老年大学御东月星校区的朗诵课上,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演奏声,学生们正声情并茂地吟咏经典。负责教学的王老师介绍,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有500多名学生,开设了包括钢琴、形体仪态、非洲鼓、朗诵、摄影等20多类课程。
不只城市,在广袤乡村,银发族的文化热情同样炽烈。3月25日,运城新绛县龙兴镇站里村传统古庙会热闹非凡。一众戏迷沉浸在蒲剧《大明县令》的表演中,64岁的李阿姨支起小马扎,跟着唱腔轻摆膝盖,听到精彩处,不忘跟旁边的友人讨论剧情。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新绛县为当地老人搭建起文化舞台。这群“银发戏迷”迸发出的文化热情,也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注入生机。
“文化适老化”不是简单做加减法,而是用技术赋能、用生态激活。随着需求精准匹配、技术适老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三晋大地的银发群体,正迎来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创”的文化黄金时代。
临汾退休干部王为恒的手机里,收藏着数百条国画教学短视频。最近,他痴迷于互联网开辟的艺术新天地,花3000余元报了“水墨丹青云课堂”的国画精研课程。这个虚拟画室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突破,他说:“平台有‘一对一云辅导’功能,老师会帮忙调整构图思路。课后互动环节,全国各地的同学会在学习群里晒出习作,大家互评互鉴,我的作品还多次被评为‘佳作典范’呢!”
王为恒的数字化学习经历,正是我省银发群体拥抱“互联网+文化”的生动缩影。然而,这片“桃源”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前我省有很多老人在数字化学习的道路上屡屡碰壁,甚至面临困扰。
“那些乱蹦跶的广告比小说里的反派还难缠!”吕梁市方山县80岁的高大爷喜欢在网上看小说,但总是对突然“变脸”的屏幕烦恼不已,带货直播的引流广告不时扰乱他的正常阅读。
面对老年群体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呈现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升级态势,省社科院侯晓斌建议,应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文化适老化”生态圈。可以依托社区调研与大数据分析,动态捕捉老年群体对数字技能、文化社交的新需求,量身定制“线上精研班+线下实践课”组合式服务包。同时,开发适老化文化平台,阅读界面采用“大字体+语音导航+AI辅助点评”设计,屏蔽广告或放大翻页键,让银发族畅游文学天地。
精神“富养”
“新老年人”开发消费新场景
刚刚退休的“新老年人”物质生活基本富足,他们的目光便投向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公园里、广场上、舞蹈工作室,撑起一把油纸伞,身着新中式裙装,优雅地走起模特步;选一家环境清幽,特别能“出片”的餐厅和“老姐妹”打卡……这便是“60后”杨阳退休后的惬意生活。杨阳今年62岁,她总是能“开发”出很多新潮有趣的消费新场景。
退休后,杨阳的开销一点都没少,总和“诗情画意”“诗和远方”有关。临近五一假期,她又拉上老年大学的朋友,来到太原市朝阳街的服装市场团购马面裙,准备排练新舞蹈,团队30余人,又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在城市的喧嚣之外,还有一些老人,享受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纯粹喜悦。家住长治市潞州区的张秀莲今年71岁,热衷于打理小菜园。她租了一处菜地,平时吃的西红柿、豆角、茄子全是自己种的。
这些场景,温情而生动,勾勒出我省老年人线下娱乐的新图景。但银发族的娱乐生活不只线下,有时他们也会陶醉于科技带来的舒适体验。
4月初,在大同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小贺的手机屏幕上,一场跨越代际的“云陪伴”正在上演。“我姥姥不擅长用电子设备,但‘小度智能屏’可以远程控制、自动接通视频,我常远程放电视剧给她看。”她说,“有了它,不仅能远程监控老人安全,还能语音急救,现在课余时间我和姥姥就用‘共享屏幕’看老电影。”
这种“云陪伴”模式,让独居老人的生活有了温暖的数字回响。不过,数字时代为老年人打开新窗口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烦恼”,部分老年人沉溺于互联网难以自拔,不仅有害健康,还增加不必要的开销。
面对数字娱乐适老化的多重挑战,社会各方纷纷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事实上,科技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更让老年群体从被动接受转为文化共创的主体。”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刘老师建议,一方面,呼唤规则出台,只有适老化娱乐标准不断完善,银发族才能在数字平台重拾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在技术端设置老年人防沉迷模式,增加直播打赏冷静期和亲属额度管控功能。
期待合力
健身适老化拓展新商机
在山西省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泳池中,总能看到一抹俏丽的身影,62岁的郭晓琳蛙泳、蝶泳、仰泳自由切换,在碧蓝的水波中留下一串串欢快的涟漪。
清晨,太原迎泽公园内,许多老年人身着宽松舒适的练功服,跟随领队练习太极拳,动作舒缓、姿势优美,一招一式尽显沉稳与内敛。
张先生退休后,受朋友邀请每天打2小时羽毛球。起初只是为了社交,但他逐渐发现,自己的体力和心肺功能都得到提高。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有个‘羽毛球爱好者’微信群,谁想去打球,就在里面喊一声,准能约到人。”
近来,有的体育场馆在工作日上午等“非热门时间”向老年人提供优惠,吸引老年顾客。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惠服务,是文体场所参与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的责任,也是助力老有所乐的具体实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发优惠”并非所有场馆的标配,与日益增长的银发新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清晨的山西省体育主题公园,69岁的陈雨在双杠上灵活翻转的身影引来阵阵惊叹。他一边擦拭额头的汗珠,一边向围观者感慨:“论身体素质,我比很多年轻人都强。可有的健身房总挂着‘65岁以上禁止入内’的牌子。天气好的时候,在户外活动也挺好的,可是天气不好时,还是希望能提供室内服务。”
陈雨的遭遇并非个例。这是老年体育消费面临的复杂困局。对此,场馆运营方也有难处,“专业器材使用风险较高,一旦老年会员发生意外,轻则赔偿数万元,重则停业整顿,与其承担不可控风险,不如直接设置年龄门槛。”阳泉市一家连锁健身房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这种“责任恐惧症”导致很多商业健身场馆对高龄人士设限,公共体育场馆虽未明令禁止,但也通过预约难、时段限流等隐形壁垒变相劝退高龄群体。
“不要总以老眼光看问题,为老人提供服务不只是责任,也是抢先一步的商机。”山西贝尔律师事务所虞倩倩律师建议,可探索多维度破题路径。政策兜底构建“安全网”,相关主管部门可联合保险机构推出“银发健身意外险”,由政府补贴部分保费,场馆与使用者共担剩余部分。可试点推行“场馆责任分级认定”机制,对完成适老化改造、配备急救设备的场馆,老年人签署健康承诺书并购买保险,降低意外责任赔偿上限,既缓解场馆压力,也让银发族有更多选择。
相信随着“责任共担机制+精准服务供给”的深化,银发族将实现从“风雨无阻求锻炼”到“安心悦己享健康”的跨越。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记者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