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清晨6时,薄雾还笼罩着西侯度遗址,风陵渡消防救援大队队员们已携带检测设备走进了遗址保护区。他们熟练地打开红外热成像仪,对圣火展示区的电气线路开展日常检测。这样的场景,在西侯度遗址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大队长冯嘉琛告诉记者,他们已建立起一套严谨完备的工作体系,重点把好三道关:其一为审批关,所有在保护区内开展的施工、布展等活动,均需通过严格的消防安全审核;其二是日常巡查关,消防监督员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检查,旅游旺季时巡查频次更高;其三为应急关,针对遗址自身特点,大队制定了7套专项应急预案,并每季度开展实战演练。
在遗址博物馆内,消防监督员仔细检查微型消防站的装备情况。初级专业技术干部刘俊超拿起一瓶气溶胶灭火器讲解道:“这些专用灭火器材是依据文物特性特别配置的,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不能仅靠消防部门单打独斗。为此,大队每季度都会组织景区工作人员、文物保护专家开展联合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涵盖常规消防技能,还设有针对文物保护的特色课程,如判断古建筑火灾隐患、正确使用文物专用灭火设备等。
景区保安队队长刘国荣已参加过12次此类培训,他说:“现在我们都能熟练使用热成像仪进行初步检测,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上报。”去年冬天,正是值班保安及时察觉一处供暖管道过热隐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险情。
在风陵渡消防大队的档案室里,存放着西侯度遗址每处建筑详尽的消防档案。消防队员董松垒翻开厚厚的档案册介绍:“这份是圣火台的,从2018年至今的所有检测数据、维修记录都完整记录在内。”通过对比历年数据,能够清晰掌握文物建筑的安全状况变化趋势。
傍晚,监督员们完成了当天的检查工作。夕阳下,西侯度遗址静谧而庄严。243万年前,人类在此点燃第一把文明之火;如今,一群身着“火焰蓝”的守护者,正凭借现代科技与高度责任感,守护着这珍贵的文明印记。
“每次站在圣火台前,都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大队长冯嘉琛感慨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文明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王荔 本报通讯员董奕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