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网眼

“鲜花+”让美好绽放

  “今天又是被花朵治愈的一天!”“95后”大同市民刘怡在朋友圈晒出了刚到手的快递,每周一,她都会准时收到“每周一花”送来的鲜花,“这不仅是一束花,更是一种生活仪式感。”
  “每周一花”,顾名思义,是以周为单位的“鲜花盲盒”。消费者只需轻点屏幕,从云南的新鲜绣球到山东的油画牡丹,近百种鲜花绿植跨越千里,每周准时送达。这种便捷的“互联网+鲜花”的购物体验,悄然成为年轻人装点生活的“新宠儿”。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鲜花电商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和社交平台分享,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鲜花电商市场的发展。
  互联网上,年轻人“整活”不断。从寓意“有财发”的油菜花到“禁止蕉绿”的整串带杆小米蕉,从“莓有烦恼”的草莓到“心想柿成”的观赏柿子,这些充满创意的谐音梗绿植,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好的“上班搭子”,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为自己打造一个‘像花果山’的工位是我的梦想。”网友@山山而川在山西日报客户端分享了自己的创意。他精心挑选了龟背竹、春羽、鸟巢蕨和绣球花,将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摆放在工位上,希望它们能为日常的工作带来一抹清新与活力。“每当我看到这些植物,心情都会变得格外舒畅。”
  线上线下,“鲜花+”的热度不断攀升。“自助鲜花售卖机所呈现的鲜花,是触手可及的。”上班族刘一诺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在上班路上买一束花,为自己的一天“加个油”。近年来,自助鲜花售卖机陆续进入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地铁站和商场。“这个机器对于我这样的社恐人士非常友好!只需用手机轻松一扫,9.9元便能抱走一束漂亮的花。”
  “事实上,‘鲜花+’的不断繁荣,是情绪经济的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助理钟盼盼告诉记者,“鲜花作为一种情感符号,为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正能量和情感寄托,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好的‘电子多巴胺’。”
  “鲜花+”的浪潮正催生更多创新业态。在太原,“鲜花+咖啡”的混搭模式正在成为年轻人“悦己消费”的标配。在昆明,“鲜花快闪车”引发消费者打卡热潮。这类“空间+鲜花”的混搭模式,让鲜花消费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从田间到指尖,互联网正重塑鲜花经济的每一个环节。经营着一家情绪花器淘宝店的店主李洪斌告诉记者,在“鲜花+”持续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和保鲜技术等对鲜花“颜值”的保驾护航。例如,顺丰推出的“产地直发+冷链航空”模式,通过在鲜花采摘后直接从产地发货,结合冷链运输和航空专线,将损耗率降低至5%以下。
  那么,如何让“鲜花+”持续绽放?在李洪斌看来,“年轻人买的早就不只是花,而是可触摸的情绪价值。让‘被看到’和‘被触动’的瞬间成为消费的驱动力,才是在‘美丽赛道’上奔跑的关键。”

本报记者李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5-05期

  • 第2025-05-04期

  • 第2025-05-03期

  • 第2025-05-02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