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深度透视】太行小城的“绣花功”

——昔阳县“人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调查

  • 昔阳县城新貌。

  • 游客身着古装在毛家大院旅拍。

  • 小朋友在昔阳儿童科技探索中心快乐体验。

  • 郭庄村依托松溪河湿地公园建成今昔湖水岸营地。

  • 沾尚镇连片的菌菇大棚整齐铺展。

  •   昔阳,处太行之西,坐晋中之东。这座深嵌太行山褶皱的小城,是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山西省文旅赋能型县城试点、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避暑旅游目的地。2024年跻身住建部县城体检与宜居县城建设先行县。
      山坳里的小城,何以成为全国县域发展的先行者?
      记者日前走进昔阳县看到,高楼林立、道路宽阔整洁、公园星罗棋布、绿化带绵延成荫,居民生活怡然自得……这幅天蓝水清、城景交融的美丽画卷,正是当地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昔阳县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理念上从“大拆大建”转向“盘活更新”,建设上从“规模扩张”聚焦“品质提升”,风貌上从“千城一面”追求“特色彰显”,管理上从“重建轻管”实现“建管并重”。通过文旅赋能,构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机制,将“人产城”融合理念贯穿全过程。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山区县城镇化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盘活更新“微改造”
    绣出美丽宜居新画卷

      “起势,野马分鬃……”5月6日清晨,昔阳县颐民公园的晨雾中传来整齐的太极拳口令声。64岁的李晨阳身着素白练功服,正带领30余名队员行云流水地推掌运拳。他们气定神闲的身姿与林间晨跑的青年、廊下遛鸟的老人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城市晨趣图。
      谁能想到,这片占地500亩的“城市绿肺”,几年前还是设施陈旧、市民很少光顾的老公园。放眼望去,蜿蜒的环城生态水系串联起六大主题公园,7个太极康养旅居基地沿水而立,1.5万米健身步道穿林而过,就连100余处曾被遗忘的边角地、空闲地也悄然变身公厕、停车位、儿童益智活动区和老年健身广场——这场“见缝插绿”的蜕变,正是昔阳县城市更新“绣花术”的生动写照。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昔阳县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重复投资,不搞千城一面”的原则,充分盘活利用闲置低效资源,花小钱办大事,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让宜居县城更有品质。
      在昔阳县住建局局长翟素明的办公桌上,一本厚重的“诊断书”格外醒目。翻开这本“砖头厚”的县城体检报告,里面详细列明了住建部48项基础指标和昔阳县3项特色自选指标,内容细致入微——从公园角落的椅子破损到居民小区的停车难题,从每盏路灯的能耗数据到每棵古树的具体坐标,现状短板、提升空间,无所不包。
      2023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昔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的县城体检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基层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经过半年的系统调研和科学论证,最终形成了包含老旧小区改造、便民市场提升等65个具体项目建设清单。
      “群众最急的是水电路气,最盼的是绿地和活动空间。”指着卫星地图上的红黄板块,翟素明解释改造逻辑,红色标注的46处低效空间将变身口袋公园、共享驿站、党群活动中心,黄色标识的25公里雨污管网必须年内更新。
      走进松溪路社区德润嘉园小区,72岁的赵桂枝正带着孙子翻阅绘本。这个由闲置物业用房改造的活动空间,如今摆着绘本、棋桌和血压仪,窗台上居民自带的绿萝长得郁郁葱葱。社区书记郝佳莉回忆,2023年改造时,12户居民主动拆除私搭乱建,腾出的空间装上充电桩,彻底解决了电动车“飞线”难题。
      类似的“微创手术”贯穿全城:闲置的旧药材公司大楼改建星级酒店,“断头路”改造成健身步道,就连犄角旮旯里的边角地,也种上了山楂树、柿子树。市政园林服务中心主任贾祥林算了笔账:省下上亿元拆迁款,换来60处口袋公园,人均绿地从9.2平方米跃升至15.5平方米,老城在织补中重获新生。
      城市环境整治提升,不仅要让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面子”,更要给居民暖心服务的“里子”。
      晚上8时,千禧花园网格党支部书记栾莉仍在智能管理平台前忙碌。这个曾经垃圾成堆的老旧小区,如今挂着“省级标杆”金字招牌,秘诀是“红色物业联盟”组建的“三方共治”小组。
      “现在由社区党员、业委会和专业物管组成的特殊团队成了小区的‘当家人’。”栾莉翻开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着去年487次下水道疏通、63起纠纷调解,以及为独居老人提供的老年食堂、义诊理发等各项贴心服务。穿行小区,目之所及是整洁的环境、齐整的停车位、秒开的智能门禁,处处彰显着小区的新气象。
      “城市更新不是涂脂抹粉,而是给老百姓的生活织一件贴心棉袄。”昔阳县委书记黄亚平的话掷地有声。

    “沟域经济”聚合力
    描绘乡村共富新图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则在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昔阳县地处山峦沟壑之间,境内94%的面积为山地丘陵,村庄、道路及资源呈沟域带状分布。面对现状,昔阳县委创新“向沟壑要效益”的发展理念,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经济体系——宜农处发展种植业、宜林区推进生态建设、宜旅带开发旅游项目,通过“沟域经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县已形成13条特色产业廊带,将昔日的贫瘠山沟转变为富民聚宝盆。
      走进大寨镇北亩村的梅花鹿养殖基地,负责人常晓君正被一群梅花鹿团团围住。看着这些亲昵蹭着自己手掌的小家伙,他笑着介绍:“它们可是村里的‘金疙瘩’,去年单靠鹿茸就创收80多万元,现在订单都排到韩国去了。”不远处,工人们正忙着将打包好的鹿茸产品装上一辆冷链车,包装箱上“金鹿”商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在沾尚镇,连片的现代化菌菇大棚里,村民李爱珍正带着妇女们采收赤松茸。“以前种玉米亩产不过千元,现在一个大棚年收入能到3万元。”她边说边麻利地削着菌柄。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沾尚镇已发展菌菜大棚218座,带动326户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而在昔阳县电商产业园,“昔阳红”品牌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推介当地特产压饼,这款市级专业镇产品日均销量超2000单,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从山间大棚到云端货架,沟壑间的产业链正迸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城乡要素流动的生动图景。
      在赵壁乡晋柏岩农牧公司的智慧养殖区,记者看到返乡青年李佳杰的手机屏幕上,兔舍温度、湿度数据实时跳动。这位38岁的“科技新农人”带着物联网技术回乡创业,“基地+村集体”的模式,不仅创造百余个就业岗位,更让8个村集体年均增收70万元。“1万只种兔年出栏40万只商品兔,乡亲们都说这是‘数字生金’哩!”李佳杰笑着说。
      像李佳杰这样的“科技新农人”在昔阳已成气候。随着“青英行动”的实施,2400余名各类人才如归雁返乡,他们带来的电商营销、智慧养殖等技术,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这些变化催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界都乡长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五棠最近格外忙碌,他热情接待着来自各方的投资考察团。“多亏了‘两山银行’的创新机制,村里203处宅基地以及村内闲置资源资产打包存入‘两山银行’,现在好几家客商看中了这里的生态优势,正商讨投资古村旅游的项目哩!”他笑着说。这样的场景在昔阳并非个例,随着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持续注入,一条条沉寂多年的山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壮大起来了,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农村发展才有底气。”昔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庞占刚说。去年,该县一产固投增幅达到36%,8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16亿元。更可喜的是,13条产业带吸引社会资本21亿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昔阳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径,山沟里也能长出“摇钱树”,绿水青山就是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这条因地制宜的振兴之路,正在绘就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崭新图景。

    “文旅融合”增动能
    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

      午后的阳光斜穿过雕花窗棂,在乐平镇西南沟村毛家大院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身着汉服的游客轻摇团扇,倚着百年砖雕门框定格倩影,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座200多年历史的老宅去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乡亲们的腰包眼见着鼓起来,成了实打实的‘金饭碗’。”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刚轻抚修复如旧的砖雕感慨道。2024年,该村植入乡村美食、婚礼庆典、共享旅拍等业态,打造幸福家庭共享旅拍基地、中华传统礼仪传承基地、太极文化康养基地,使老宅变身“天然摄影棚”,游客既可体验传统文化,又能打卡现代潮流。
      这样的古今交融,正是昔阳县文旅融合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昔阳县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来培育,以塑造“最美昔阳红”文旅品牌为目标,盘活好山水、老街区、古村落等特色资源,打造了16个农文旅融合新场景。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680公里户外越野步道蜿蜒山间,黄庵垴上可俯瞰雄奇太行,仙水岩驿站里三轮车竞速漂移划出完美弧线;走进“那年昔阳”民俗街区,老式爆米花机的轰鸣与抖音直播声浪交织,传统迓鼓表演与沉浸式剧本杀同台上演,高峰期单日游客量突破5.7万人次;更令人惊叹的是,天作穹顶的山谷音乐厅中,一场“生活无解·户外撒野”摇滚演唱会将山野的激情推向高潮……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县游客量从年均30万人次激增至2024年的420万人次,住宿餐饮业持续火爆,吸引42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39.3%。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是昔阳文旅破题的关键。在大寨镇大寨村,90孔废弃多年的火车皮窑洞摇身变为民宿群,带给游客“外部原生态、内部现代化”的旅居新体验。店主赵秀莲掀开木质蒸笼,黄米糕的甜香弥漫整个院落:“我们保留着人民食堂的原貌,客人可以穿着军装推石磨,孩子们最爱在炕头听《大寨故事》。”
      “要让老房子讲新故事”。昔阳县文旅局局长王京梅介绍,全县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开辟出发展新路径——南郝峪村废弃校舍改造成“溪宿”民宿,课桌变身茶台;巴洲村废水池上建森林亲子乐园,城市家庭争领“一米菜园”;石寨沟村旧磨坊变“半山瑶”民宿,专业管家月收入比肩县城白领。据统计,全县累计盘活闲置资产217处,带动4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2万元,“大寨窑洞昔阳院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住宿体验新标识。
      暮色中的崇家岭村,露营基地亮起星星灯串。北京游客陈先生抿着连翘花茶感慨:“白天逛古宅、夜晚数星星,小县城的文旅菜单真丰富。”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彦梅的手工作坊里,边角布料在妇女们一针一线的缝制下,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布老虎。王京梅翻开最新统计报表:非遗产品日销超8万元,民宿平均入住率达91%,“太行人家”品牌搜索量月增45%。
      昔日资源大县的文旅融合探索,如椽大笔,正在太行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三型县城”显温情
    构筑全龄友好幸福城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有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有高品质生活的软环境。
      自从住建部、民政部启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昔阳县以“安居乐业”为目标,创新提出“一老一小一智慧”三型县城建设理念,将“老人更幸福,孩子成长更快乐”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城市建设向“全龄友好+智慧友好”迈进,让城镇化建设突破钢筋水泥的物理形态,真正成为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园。
      走进皋落镇青岩底村的日间照料中心,整洁的院落内,休息室、娱乐室、健身区、阅览室、餐厅等一应俱全。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下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2年以来,昔阳县全面推进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建设,通过适老化改造公共场所、建设社区食堂等措施,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在德润嘉园小区,腾退改造的200平方米空间被打造成养老食堂、图书室和活动室,帮助750余户搬迁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快速融入新环境。
      与老年人幸福生活相呼应的,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身影。在县城中心,一座由闲置商业综合体改造而成的儿童科技探索中心格外引人注目,这里设有体智训练、科教实验等多元化服务区,运营仅9个月就吸引4万余人次参与。每到周末,都能看到孩子们在这里探索科学奥秘的专注神情,听到他们发现新知识时的欢快笑声。
      这座山区小城的温情不仅体现在“一老一小”的关怀上,更融入了城市发展的每个细节。3.6亿元筹建的大寨智算中心,为数字友好型县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在教育领域,晋中市首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县近2万名师生,智慧黑板让山区孩子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智慧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远程诊疗,智慧城管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智慧交通让出行更加便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鸿雁归巢”计划已吸引24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城镇化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要让人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昔阳县县长范楷的这番话,道出了城市建设的真谛。从云端课堂到社区食堂,从科技探索中心到智慧医疗系统,这座曾经以“战天斗地”闻名的山区县,以“人产城”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证明:城镇化不仅要有发展的速度,更要有人文的温度。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不仅让昔阳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城镇化的特色之路,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本报记者张谦 本报通讯员张春晓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5-05期

    • 第2025-05-04期

    • 第2025-05-03期

    • 第2025-05-02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