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域

【一线见闻】应县白马石乡:点亮“薯”光 产业兴旺

  •   “山里世世代代种马铃薯,这几年才靠马铃薯富起来。”5月7日,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的马铃薯日光温室育种大棚里,种植户候计平一边查看种苗长势,一边讲述着村里的变化。
      马铃薯是白马石乡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针对山区无霜期短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白马石乡以马铃薯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实行统一引种、统一技术、统一示范推广、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构建“种薯繁育”方面延伸了产业发展新“薯”光。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白马石乡党委书记赵玉军说。2023年,白马石乡党委班子带领乡村两级干部一行人,外出学习马铃薯种植和产业发展经验,请种植专家到村里化验土质、验证气候,最终引进了“晋薯228号”“沃土5号”“大丰”3个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同步试行微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马铃薯亩均产量突破4000斤,亩均收益实现翻番,种薯产量更是达到40万颗。如今,全乡新型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200多亩,平均亩产2121.34公斤,脱贫户依靠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占增收比例的35%。
      除了发展马铃薯产业,白马石乡还借鉴河北围场金莲花种植经验,在将台背村建起3个金莲花日光温室育苗大棚,打造了100亩金莲花种植示范基地;在白马石村等4个村推广种植艾草24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整合资金130万元,在庞家套村新建8个总占地20亩的羊肚菌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在刘庄村建起11个蔬菜大棚……从“荒坡野草”到“富民产业”,白马石乡的山水田林奏响了“绿色发展协奏曲”。
      白马石乡域内有5万余亩的天然沙棘和3000亩的自种沙棘,资源优势得天独厚。2024年,一条“村企联建”沙棘产业带在南山落地生根,沙棘初加工车间全年累计收购沙棘500余吨,出果300余吨,推广沙棘种植6000亩,带动263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如今,沙棘产业真正实现了“点绿成金”,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宽。
      一业兴,百业旺。白马石乡依托“云顶花海”“房车营地”“氧吧步道”等文旅新业态,推出了“观花海·游氧吧·享农乐”系列主题活动,融入赏花、研学、摄影等文化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这片山乡如今正用产业兴旺的画笔,在绿水青山间描绘着共同富裕的新画卷。

    本报记者马占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5-05期

    • 第2025-05-04期

    • 第2025-05-03期

    • 第2025-05-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