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科技厅发布通知,对2024年度考核优秀的15个省重点实验室、14个省技术创新中心进行通报表扬,给予建设经费支持。这是我省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释放了建强创新平台、推动提质增效的鲜明信号。
创新平台汇聚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端要素的聚合体,也是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当前,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我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据统计,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在山西,省属企业积极实施“1551”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动14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已建成2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6个省级创新平台,有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服务链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一系列政策带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深度嵌合,近百个智能化煤矿建成,钠离子产业蔚然成势……山西众多科技创新范例脱颖而出,带动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成功的背后是,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研发投入连年稳定增长。
创新平台是引才聚才的重要载体。2023年,我省依托创新平台柔性引进各类高端人才510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整体创新效能。”特别是全面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专门布局“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不仅打造了人才引育崭新模式,更提升了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用好人才,激励为要。山西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求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只有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科技成果,重在落地。山西焦煤“110”工法已广泛开展应用,重介选煤智能控制系统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太重液压挖掘机、工程起重机批量化产品研发,已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潞安化工晋华炉系列先进煤气化技术,近三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形成产值50亿元……无不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
同时也要看到,山西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还不够多、不够强,亟待提升优化、提质增效。重中之重是,适应创新主体链接新方式,推动“实体+虚拟”协同互动;适应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新变化,加快由科技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适应创新平台类型新变化,加快提升创新平台绩效。当务之急是,不断满足创新紧迫需求,推动创新平台上水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进一步成为热词。我们已经有山西大学大数据科学与产业研究院这样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领域打造的跨学科创新平台,也有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赋能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智能矿山山西省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建好建强更多的创新平台,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