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我在新闻现场】高平市石末村基层文保员:和古建做伴 与历史对话

  • 王晋芳在认真填写文物维保记录。乔攀摄

  •   5月14日清晨,淡金色的光芒漫过高平市石末乡石末村,轻轻抚上宣圣庙斑驳的飞檐,檐角脊兽与雕花斗拱在光影中诉说着岁月沧桑。
      在与专程前来参观的游客电话确认行程后,28岁的基层文保员王晋芳早早守候在宣圣庙门前。“小王,我们还有20分钟就到村口。”电话那头,游客的声音带着期待。
      踏入庙门,王晋芳领着游客拾级而上,停驻在庙内正中的大殿,语气沉稳而专业,清亮的声音在空阔的院落回荡。“宣圣庙始建于元代,是高平现存文庙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造诣也极高,是当地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边走边看,每经过一处建筑细节,王晋芳都会驻足细细讲解,将这座古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石末村深藏于太行山南麓褶皱间,青石巷陌蜿蜒如带,明清古院错落有致,斑驳砖瓦上镌刻着晋东南的千年古韵。王晋芳就是这里古建文化的解读员和守护者。
      “这些历史文物遗存,夏天防白蚁蛀蚀,冬天防火患威胁,雨天更要留意墙体渗水。”送走了游客,王晋芳开始了日常巡查。她对宣圣庙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熟稔于心,目光如炬般掠过每块砖瓦的裂隙、每幅壁画的边角,不放过任何细微隐患。“这座元代古建能完好留存至今,靠的就是年复一年、滴水穿石的细致守护。”
      “火眼金睛”的背后,藏着无数个与知识较劲的日夜。自去年成为一名基层文保员后,王晋芳就开始逐字逐句研读文保书籍,笔记本上写满的笔记都是她对守护古老文明的炽热初心。工作之余,她还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文物故事、讲解古村历史,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石末村,探寻古建筑的魅力。
      也正是她的这份坚持,悄然改变了许多当地人对文物保护的态度。村民李大爷感慨道:“以前我们总觉得这些古建筑就是‘破砖烂瓦’,经晋芳给我们一遍遍地讲,才知道保护好这些‘老物件’的重要性。”如今,村里还自发成立了文保志愿服务队,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凝固的历史记忆。
      “晋芳,又有游客来约讲解了。”说话间,一个“突袭式预约”打断了记者的采访。王晋芳笑着说:“很多游客大老远跑来,决不能让他们失望。”
      送别王晋芳,记者在石末村文化站的墙上也发现了一张特殊的值班表,上面用铅笔记录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上周的文物讲解接待,最晚一批游客的接待时间为22:46,最早的一次则在5:40。“去年,晋芳他们四个文保员共完成义务讲解服务1000余次,其中72%都是接待临时到访的游散客。”石末村党支部书记刘军说。
      和古建做伴,与历史对话……像王晋芳这样的基层文保员,如同散落乡间的星子,将个人的坚守编织成细密的网络,悄然托起历史文脉的厚重,让古迹在岁月长河中重新舒展筋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郑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