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淡淡焦香,走进大同古城内一间古色古香的工作室。勾、点、擦……58岁的张革手持电烙笔挥洒自如,高达800℃的笔尖在与丝绢接触的瞬间,精准烫出粗细不一的线条。不多时,关羽的忠肝义胆、一身傲骨便在他“笔”下跃然“绢”上。
“从14岁迷上烙画,笔就没有停过,一开始烫家具、葫芦,后来烙宣纸、丝绸,我是乐在其中。”张革笑着说。
烙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仅仅一根烙笔便可在方寸间尽展奇趣之美。烙画最难掌握的是温度和速度,尤其是在宣纸上作画,要胸有成竹、下笔果断,稍一迟疑,烙铁多停留的一瞬就可能烫穿纸面,毁了画稿。
为寻得合适的宣纸,张革踏遍安徽泾县、四川夹江等宣纸产地,尝试了几十种不同质地、厚度的宣纸,最终发现专为山水画设计的两层夹宣,既能承受高温,又能呈现理想的晕染效果。但寻到宣纸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掌握烙铁的温度、速度和力度。于是之后的一年多,他将自己沉浸在宣纸烙画研究与实践中,双手不知被烫出多少水泡,才练就宣纸烙画的独特技巧,在这个领域开辟一片新天地。
而独具特色的丝绢烙画亦是如此。从选原材料到完成作品,每个步骤都浸透着张革成千上万次尝试的汗水;从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气势磅礴的骏马奔腾,每根线条都展示着他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对美的感悟。
2010年,大同开启“中国雕塑之都”打造计划,张革接到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将大同众多标志性景点融入一幅8米长、60厘米宽的丝绢长卷。白天,他背着相机穿梭在云冈石窟、华严寺等景点,拍摄上千张照片;夜晚,他伏在案前,勾勒景点特色元素,反复推敲构图与比例。有时为了让画面过渡更自然,他连续几个小时盯着草图冥思苦想。定稿后,他将长卷分段固定在特制的画架上,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盛夏的工作室里,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却浑然不觉,眼睛紧盯着烙笔,生怕错过任何一处细节。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北魏平城雕塑之都》云中全景图终于完成。长卷上,云冈石窟佛像庄严肃穆,古城墙蜿蜒如龙,华严寺飞檐斗拱,大同千年历史与独特风情都凝固在丝绢之上。这幅长卷最终在“大同成美杯”民间工艺美术品创作大赛中摘得综合类金奖,成为张革艺术生涯的一处里程碑。
“烙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张革摩挲着案头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眼神中满是温柔,“每一幅画都是我与传统的对话,也是对生活的深情告白。”他的宣纸烙画《众仙祝寿》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丝绢烙画《雄风》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优秀奖。今年,他还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作为大同市云冈区烙画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张革不仅在创作上不断突破,还积极投身于烙画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烙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手把手教他们创作简单的烙画;举办展览,向社会各界展示烙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我还在网上给大家讲解烙画技巧。这样就会有更多人认识、了解大同烙画,欣赏到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让烙画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张革眼中满是光芒。
张丽媛 楚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