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年轻干部真正在乡村土壤中扎根成长,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不仅关乎干部培养,更关乎乡村发展的未来。
在数字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95后”干部,往往对“微信群通知”“钉钉打卡”等现代工具驾轻就熟。但当他们来到村庄,才发现乡亲们关注更多的是“今年的玉米能不能卖个好价钱”“灌溉水渠什么时候能修好”,而自己精心准备的PPT演示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有的年轻干部沦为“表格治理”的操盘手;有的遭遇“听不懂方言、摸不透村情、干不成实事”的困境,诸如此类“带着满腹经纶而来,却在田间地头碰壁”的“水土不服”现象屡屡发生。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面这一现实痛点,提出“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首先,须在思想层面打牢基础,让年轻干部摈弃“过客心态”“镀金跳板”思想。年轻干部的“水土不服”,表象是能力不足,根源在于经验不足、认知偏差,以及情感疏离。许多年轻干部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乡土社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入职前从未在农村生活过,书卷气较浓、泥土味不足。有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只是暂时的,或者将基层视为“镀金跳板”。思想根基扎得深,行动才能走得稳。因此,必须加强教育,使其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多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多感受群众的“心头所盼”,真正融入基层、扎根基层。
其次,在实践层面提升本领,构建适配性较高的培养体系,对于年轻干部进行能力重塑,让他们的知识体系从“云端智库”扩充到“田埂智慧”。浙江安吉的“双导师制”创新实践值得借鉴,当地为每位年轻干部配备政策导师和乡贤导师,前者解读政策要义,后者传授“方言调解”“节气农事”等乡土智慧。还有的地方推行“三三制”培养方案,入职前三个月驻村见习,中间三个月轮岗实训,后三个月独立包村。完善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锤炼,可以使年轻干部在摔打中完成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角色转变。
第三,用激励机制激发活力,让年轻干部的考核导向“实绩化”,把“村民满意度”“矛盾化解率”作为重要指标。只有让年轻干部直面一线最复杂的矛盾问题和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脚踏实地学、甩开膀子干、扎根一线炼,才能使他们从“水土不服”变为“如鱼得水”的状态。比如有些地方建立“实绩档案”,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晋升核心指标,释放了年轻干部的创新活力,催生出“院落听证会”“田间办公室”等鲜活治理形态。有些地方试行“村民打分”制度,干部晋升需通过村民代表评议,倒逼其真抓实干。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深化实施阶段,农村需要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只有当教育体系打破“象牙塔”围墙,培养机制走出“温室育苗”定式,评价标准回归基层实践本位,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带露珠”“沾泥土”的青春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这既是破解年轻干部“水土不服”的治本之策,更是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