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原来古代的鼓是这样做的!”5月16日下午,平顺县三中的一间教室里发出阵阵惊叹。山西博物院教育专员王佳将3D打印的鼍鼓模型轻轻放在课桌上,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在孩子们指尖展开。
日前,山西博物院“无边界历史教室”教育活动先后走进长治、朔州两地校园,为近千名学子开启沉浸式历史探索之旅。
在平顺县三中,文物与课堂的融合更显生动。王佳变身“历史导游”,手持陶寺土鼓模型,配合微课视频,将礼乐文明的起源娓娓道来。
最热闹的当数青铜器拼图环节,初二(3)班的课桌瞬间变成“考古现场”。“这个饕餮纹的角应该朝左。”“不对不对,鼎耳是对称的。”孩子们围聚在亚克力拼图旁,时而皱眉比对图案,时而兴奋击掌,在争论与合作中将晋地文明的密码逐一破解。当最后一块拼图严丝合缝地完成,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有学生举着拼好的“晋侯鸟尊”模型跑到镜头前:“老师,快帮我和文物拍张合影!”
“同学们,这是陶寺遗址出土的4300年前的彩绘蟠龙纹陶盘。”在朔州五中,科技与历史碰撞出耀眼火花。随着大屏幕播放动态复原动画,山西博物院讲解员手中的激光笔在虚拟文物上划出清晰的光标。多媒体动画课程《晋地奇旅》里,青铜兽面纹在光影中“复活”,孩子们不自觉踮起脚尖、瞪大眼睛。
令人惊喜的是,走廊里突然“长”出一座流动博物馆——12件青铜器复制品错落陈列。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到斑驳的鼎耳,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实物远比书本上的黑白照片震撼多了。”初三学生李悦一边听一边认真记下了铸造工艺的讲解内容。
在朔州五中捐赠仪式上,一摞摞印着“晋魂探秘”字样的校本教材与教具箱整齐排列,为这里留下了教育的火种。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承诺:“我们要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所学校。”如今,承诺正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学生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跟随虚拟讲解员云游博物院,参与文物修复模拟游戏,真正实现“把博物馆装进书包”。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