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岗位上,把交到我手中的活儿按标准、按要求做到极致,坚持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再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变成优秀操作法,让产品质量越来越好。”这是全国劳动模范、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操作工李小锋坚守初心、传承匠心的质朴作答。
从一名操作工新手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李小锋来到中车永济电机公司,一干就是整整20年。如今,他精通四轴联动加工、高速高精度加工、参数化自动编程等专业技术,由他设计的工装模具精度可达0.02mm,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厚度的四分之一。高精度的模具保障了电机稳定可靠,让复兴号高铁驰骋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多元产业的发展和多领域产品的扩充,带来了企业产能的快速提升。李小锋将练就的手艺技能转化为创新力和生产力,用创新突破传统制造桎梏、攻克技术工艺瓶颈,以丝级的精度打磨大国重器。
随着行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加快推进数字化产线建设。相较于一般数控设备的三轴、四轴,如今李小锋团队已经开始利用五轴设备进行加工。在他看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会识图、写代码,还要精工艺、敢创新,在自动化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以自身的技艺和智慧为产业升级和产线焕新创新创造。
生产工装模具的同时,李小锋积极参与工艺优化提升,“专治”生产中各种疑难杂症。
刀具是机械加工使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刀具切削加工占整体机械加工90%的工作量。为提高刀具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近几年,李小锋团队开始刀具工具降本增效项目研究,尝试“把钱省在刀刃上”。
“硬质合金刀具因不能直接更换刀片,使用后大多报废。”李小锋创新思路,提出报废刀具刃磨再利用方案,对大量硬质合金铣刀进行改进,实现重复使用。修磨后的旧刀具使用寿命能够达到新铣刀的80%,加工的产品质量水平和新铣刀持平。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报废铣刀刃磨的工艺方法,并固化推广,仅这项成果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5万元。
在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有多项工艺成果命名为“李小锋优秀操作法”,为提升产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了价值,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我的身边既有全国劳模,还有很多省级、市级劳模先进,学习氛围非常好。”在公司“劳模引领+团队创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中,李小锋传承“传帮带”优良传统,一边扎根一线精心生产、一边立足工作室交流传授。他坚持将日常工作中的优秀操作法、特色攻关案例总结分享,促进工艺优化成果向实际生产应用高效转化。他开发的《刀具的选择与刃磨方法》《数控新技术在加工中的应用与推广》等作为全国教学平台的优秀课程,与更多的同行交流提升。在生产现场,他手把手指导工友调试设备、创新改善;在高校课堂,他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与师生分享交流工作中的经验。
近年来,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响应国家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CR450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永磁电力机车电传动系统、深远海沙戈荒风力发电机等重点项目,大力拓展高速高效电机、储能等新产业以及“产品+”、数智升级等解决方案,建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
企业是土壤,人才是种子。李小锋所在的机加事业部发挥生产压舱石作用,主动融入公司高质量发展进程,他和团队成员主动投身产线提升、提质增效等各项重点攻坚项目,坚守现场开展工艺提升、难题攻关、提质增效。无论是岗位上勤学苦练,还是课堂上知识拓展,李小锋以对专业技术的坚定执着、潜心钻研,打造更优、更强、更绿色、更可靠的大国重器。
杨文俊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