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为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迫切需要通过跨学科协同、产学研融合、加速技术创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等多维路径,推动能源科技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
跨学科协同,构筑联合攻关大平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不同学科知识深度碰撞与相互交融,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成果。近年来,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能动学院”)以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课程等交叉融合,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专业发展生态,去年成功获批全省能源动力领域第一个博士点,形成智慧能源技术与系统、新型储能技术等10个重点研究方向,建成了“氢能炭基电极材料”“高效储制氢技术与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等3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能动学院紧扣我省产业转型需求,搭建开放协同平台、优化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与省内外企业合作打造低空飞行动力系统研究团队,持续加强动力系统设计、试验能力,在设计软件、仿真软件、发动机试验平台等方面形成自主产权,加强通航动力行业标准研究,并最终实现装备认证能力,打造山西低空飞行动力名片。同时合作开展新型固废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下一代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技术,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及专利转化30余项,不断促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加速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当前,能源系统正加速向清洁化、智能化转型,但高效长时储能、电网柔性稳定性、新能源开发扩容以及用能端的管理调配仍面临瓶颈。能动学院专家团队始终面向国家能源领域重大课题,聚焦山西产业转型发展迫切需求,充分发挥作为山西省内氢能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优势,开展前瞻性、系统性基础应用研究,涵盖电解水制氢、固态储氢、氢燃料电池和氢安全等领域,近五年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防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项目40余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山西省能源转型方面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推动绿色能源科技合作。能源转型是全球性挑战。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是开放条件下保证能源安全、提升能源治理水平、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能源科技产业生态迭代的必由之路。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关键,能动学院技术团队积极对接国际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并成功举办“新能源材料与系统产业国际论坛”。面向未来,学院将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对外联合培养项目和科研合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联合科研项目,增加优质留学生、博士后、高级学者、访问学者的数量。通过广泛交流合作,为更多教师提供跨文化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获取前沿学术信息和研究经验,提高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为推动能源革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作者系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