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扛牢生态责任 交出绿色答卷

  5月2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通报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2024年国家下达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4年
我省各项环境指标持续向好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7年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7%,连续4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浓度达到69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6.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平均浓度达到10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6.7%。NO2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9.7%。
  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我省共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井254眼,其中二类水质井47眼,占比18.5%;三类144眼,占比56.7%;四类42眼,占比16.5%;五类21眼,占比8.3%。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评价,达标191眼,占比75.2%。
  城市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2024年,我省昼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51.2分贝,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全省昼间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为65.6分贝,较2023年下降0.2分贝,强度等级为一级。全省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1.9%和80.4%。
  自然生态质量基本稳定。我省生态质量指数值为56.70,生态质量为“二类”,与2023年基本持平。
  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我省空气、地表水、城市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处于正常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标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防新增 去存量 控风险
筑牢土壤地下水安全屏障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2024年,我省生态环境部门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思路,持续深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全省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强化源头防控。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成因排查整治,累计完成234个关闭搬迁企业历史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管控,所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一轮隐患排查整治和“回头看”,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实施分类管理。完成13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799个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源和2194个闭坑煤矿矿坑水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指导11个市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为下一步的分区管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动态调整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的数量和边界,细化并落实分类管理措施,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9%,较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高出6.9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老百姓“吃得放心”。
  加强风险管控。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逐步推动化工园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以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为重点,严格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2024年全省开发利用的322块重点建设用地全部落实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有效保障了老百姓“住得安心”。

科学开展生态保护
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生态质量监测和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掌握生态省情。自2021年开展年度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以来,我省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均保持在二类。去年完成的第四次山西省五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全省生态状况稳中向好,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全省98.16%的生态系统类型未发生变化;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全省约21.5%的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提升比例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9.83个百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全省76.31%的地区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提高。
  下一步,将以提升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立足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统一监管职责,充分运用生态状况监测和评估成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深入开展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际成效牵引提升全省生态质量。二是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体系。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深化“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最大限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三是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国家战略行动,强化山西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共同绘就三晋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1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8期

  • 第2025-05-17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