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环保

以绿色画笔 绘生态新章

  近年来,我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5年过半,我省今年生态环境质量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工作重点,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蓝天白云美如画 大气治理展新颜

  连日来,省城太原蓝天白云,汾河自行车道两侧繁花似锦,蔷薇、月季等次第开放,骑行的人们仿佛身在莫奈花园,尽情地在这里感受夏天的气息,感受骑行的快乐。5月25日,正在骑行的段丽敏一家不时停下车子,拍照打卡。她告诉记者:“我们经常来自行车道骑车,你看我拍的照片,天朗气清,风景独好。如今,自行车道的各处景观已成为省城的新名片。”
  今年前4个月,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呈持续向好态势,各项大气环境指标全面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4,同比下降15.7%;优良天数比例为79.9%,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9%,这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在全国前列。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高峰介绍,今年,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将坚持以PM2.5改善为主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城市、重点时段,强化联防联控联治,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扎实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针对夏季容易导致O
3污染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将围绕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实施高温时段科学精准管控,推进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着力解决好夏季臭氧污染突出问题。
  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我省煤电、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0%以上。前几年,基本完成了煤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同时,继续推动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和铸造、碳素、耐火材料等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深入推进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汾河谷地一直是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将在之前成效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太原盆地、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太原盆地、临运盆地清洁取暖改造。同时,聚焦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重点城市,突出“一市一策”精准管控,常态化开展走航巡查,推进攻坚措施落地落实。
  全力提升清洁运输水平。清洁运输是交通运输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去年,积极推进清洁运输先行引领区建设,加快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报废更新和新能源替代。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钢铁、火电、焦化、煤炭、建材等重点运输企业车辆新能源替代,提升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
  强化大气环境闭环管理。着眼提高治理效能,建立“发现问题、交办反馈、督办整改、考核问效”的闭环管控机制,充分运用在线监测、组分监测、走航监测、激光雷达、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加强日常远程监管,消除污染高值,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治管并重规范化 一体推进水治理

  连日来,古交市第一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的施工进度持续推进中。5月2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来往忙碌,但秩序井然,不远处施工人员正在为活性炭滤池进行模板支护作业,忙而有序。作为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重点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古交市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动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项目占地6万平方米,目前新建单体污泥浓缩池、污泥泵房、变配电间、臭氧发生器间、臭氧接触池主体结构均已完成;厂区管道切改已完成;设备安装同步进行。施工现场负责人樊政鑫介绍,目前一污厂改造工作土建部分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5%左右,预计在6月上旬完成设备安装,6月下旬完成设备调试,为汾河太原段水环境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去年以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在“治”方面,大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65.6%。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深化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3730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管平台。扎实推进“听民意办实事”工作,完成150个乡镇和850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在“管”方面,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溯源监测等技术,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汾河、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创新推进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大力推动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黄河干流晋陕段水质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朔州市桑干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日前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樊占春介绍,下一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将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为核心,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规划深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推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紧盯重点流域、重要水体、重点断面,加快解决影响水质达标的关键问题,补齐水污染治理的问题短板。强化重点时段水质保障,结合水情变化规律,多措并举稳定河道生态流量。综合运用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措施,大力削减汛期污染强度,确保入黄支流和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二是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这项工程已经实施近三年时间,进入了攻坚收尾阶段。将结合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锚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调度督导,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今年年底“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投运、达效。三是有序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将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转变。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统领,科学编制我省实施方案,细化构建指标体系,加快打造试点示范样板,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筑牢源头安全线 开启防治新征程

  日前,我省发布了首个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地方标准《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指南》,充分衔接落实了生态环境部关于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相关规定,为我省土壤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建立健全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9%,较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高出6.9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老百姓‘吃得放心’。”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石振龙介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2024年,我们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思路,持续深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全省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今年,我省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分区管控、绿色转型、清洁生产等源头防控政策体系;二是从造成土壤污染的水、气、固废以及相关企业入手,进一步预防新增土壤污染;三是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逐步解决我省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促进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024年国家下达我省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今年,我省将继续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04期

  • 第2025-06-03期

  • 第2025-06-02期

  • 第2025-06-01期

  • 第2025-05-31期

  • 第2025-05-30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8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