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清晨,马立斌像往常一样背着相机登上黛螺顶拍摄日出。这位常年在古寺间穿梭的摄影师,还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穿梭在扶困济危一线的公益先锋。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马立斌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年的入伍经历教会我守护群众是毕生责任。”捧着手中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回顾经历过的危急时刻,马立斌语气坚定。
2021年10月3日傍晚,白天的五台山还是晴空万里,随着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到零下15摄氏度,愈加刺骨的寒风更是渐渐卷起雪粒。
“第一次来五台山压根没想到山里的天气变化如此突然。”当天,游客刘复州与妹妹及朋友3人一同在山区徒步,因御寒装备不足,两名同伴接连晕倒,失去意识。此时,马立斌正驱车前往景区中心,远远地看到刘复州在路旁惊慌失措地呼喊招手,身旁两名同伴蜷缩在雪地中。
下车查看情况后,马立斌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区,失温超过30分钟就可能危及生命。”他毫不犹豫地脱下羽绒服裹住伤者保暖,自己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立刻开始进行心肺复苏。“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遇到险情不能见死不救。”
经及时抢救,两人逐渐恢复了意识,他又逐一将伤者背到车上送往医院救治。由于前期处置得当,两人仅受了些冻伤。在医院安顿好3人后,马立斌便悄悄离开。
“那段时间孩子肩部的旧伤复发,疼得右手都使不上劲,却一直不肯说原因。”后来通过新闻报道才知道儿子的义举,马立斌的父母既感到自豪,又心疼不已。
撩起衣襟,马立斌右肩上一道15厘米长的疤痕清晰可见——那是15年前与持棍歹徒搏斗时留下的印记,总在危急时刻提醒着他要挺身而出。
“有人抢劫,救命啊!”
2010年的一天夜晚,马立斌从部队回忻州探亲,途中忽然听到一名女子的呼救声。循声冲进巷口,在黑暗的角落里,只见一名歹徒手持棍棒企图抢劫。马立斌见状毫不犹豫冲了过去,大声呵斥歹徒。恼羞成怒的歹徒非但没有停手,反而扑向马立斌。“不能让他再伤害其他群众!”马立斌赤手空拳与歹徒展开搏斗。搏斗中,歹徒的木棍重重砸下,打断了他的锁骨,但他仍死死抓住歹徒的手腕,直到警笛声响起。剧烈的疼痛使他失去了知觉。
醒来时,马立斌已躺在病床上,被诊断为右侧锁骨断裂性骨折。18针缝合,换来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留下了伴随终生的后遗症——每逢阴雨天,右肩便灼如炭火。“后悔吗?”面对追问,他平静地说:“生死关头没有时间犹豫,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冲上去。”
比起一次次的惊心动魄,持续十余年的公益长跑更彰显着赤子情怀。“爷爷就是个热心肠,街坊邻居有困难,总能看到他帮忙的身影。”马立斌说。自小受淳厚家风的熏陶,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褪去戎装又将满腔热忱倾注公益事业,马立斌始终带着那份来自祖辈的赤诚,常年奔走在赈灾救援、扶贫济困的第一线。
2016年,马立斌发起“爱能量”黄手环公益活动,募集善款免费给忻府区、保德县、五台县等地老人发放防走失黄手环约2万个,号召更多人去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17年,湖南、江西等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马立斌主动联系爱心企业,将价值120万元的救灾物资发往灾区;同年,青海玉树受灾,他又发起募捐筹集了125万元的爱心生活物资,为“三孤”群众送去了温暖;2021年,我省多地连续多日遭遇强降雨,他与爱心企业、救援团队紧密合作,为运城、临汾等地筹集并运送保暖衣物、便捷食品、常用药品等40余万元的应急物资,多年来的旧伤在阴雨中隐隐作痛,但依旧阻挡不了他奔赴救灾前线的决心……
山间的薄雾散了又聚,山道上的积雪化了又凝,晨钟暮鼓将他十余年的故事谱成悠长的和声。肩扛摄像机行走在五台山间时,他是用光影记录文化的守护者;穿上蓝天救援队队服时,他是与死神赛跑的志愿者;佩戴党员徽章走访群众时,他是不忘初心的践行者……他获得了全省两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山西好人”等称号。“角色在变,但做人的底色要永远鲜亮。”马立斌说。
薛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