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时,随着电话里传来合闸指令,隔离开关触头嘶嘶作响的幽蓝电弧缓缓合拢、熄灭,最终融入夜色。傅裕挺和同事目光紧锁在高处的设备上,全神贯注地进行着倒闸操作。
6月27日,记者初见傅裕挺,他戴着眼镜,神情腼腆,说话温声细语。这位31岁的国网忻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义井操作队技术员,入职5年就从运维新人成为七级科技研发类专家,牢牢扛起守护辖区2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SVC无功补偿变电站设备安全的重任。
变电设备是维系电网奔腾不息的“心脏”,傅裕挺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就相当于“全科医生”,日复一日为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线路“把脉问诊”,确保电流稳定安全地输入输出。
摘下硕士帽,傅裕挺发觉戴稳沉甸甸的安全帽并非易事。“图纸中的线条就代表一条条回路,可真正打开设备柜门,眼前是密密麻麻、几乎难以分辨的闸门迷宫,心里不免有些茫然。”傅裕挺坦言。
“肯钻,肯学。”这是运维中心四级专家王建平对傅裕挺的评价,也道出了他快速成长的秘诀。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傅裕挺从最基本的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开始学起,爬变压器、钻汇控柜、抄录设备铭牌……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满了操作细节和疑难问题,跟在老师傅后面勤学苦练,傅裕挺练就一身“望闻问切”的过硬本领,也摸透了电气设备的“脾气”。
入职不到半年,一场硬仗不期而至——220千伏荧台站即将送电启动。新站启用需要长时间不间断作业,容不得任何微小的错误,这就要求运维人员必须对所有设备运行情况、突发事件解决办法都了如指掌。
“接到送电任务时便是检验成果的时候。”傅裕挺主动请缨,冲在最前。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大雪,气温直逼零下30摄氏度。他和同事们一头扎进深山,三天两夜的接续奋战,荧台站终于顺利启用。“听到变压器发出第一次嗡鸣时,就像是亲手唤醒了一个新的生命,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从未如此真切而滚烫。”傅裕挺嘴角忍不住上扬。
义井操作队下辖变电站散落在五寨、岢岚、神池、河曲四县的群山之间,山路蜿蜒崎岖,从驻地前往最远的变电站最快都要一个半小时,每月行驶里程能达到3000多公里。
“山区地形复杂,配网线路长、分支多,更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但传统故障定位只能靠人一步步沿线排查,长期以来都是影响运维效率的痛点。”傅裕挺说。亲身经历这些不易,点燃了他心中创新的火焰。想起研究生时主攻的电气工程算法,用创新改变现状的念头愈发坚定,他开始尝试向《基于边缘计算和行波测距的智能终端》项目发起挑战。
八小时之内,他是尽职尽责的电网“守护者”;八小时之外,他化身为不知疲倦的“攻坚者”。硬件设计推倒重来,装置调试反复验证,软件代码逐行优化……在无数个与星光为伴的夜晚,经历了一次次尝试、失败、再站起的循环,傅裕挺与团队成员们硬是啃下了行波测距配网故障定位、智能物联终端边缘计算等5项关键技术的“硬骨头”,成功研制出配网主站可视化软件。
“有了可视化系统,就像是给电网装上了‘智慧眼’,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监测线路精准管理,配网维护、巡检再也不用大海捞针了。”傅裕挺说。这份凝结着心血与智慧的战果,一举获得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专项赛(创新创效竞赛)技术革新类铜奖,也是我省电业系统首次在该赛事上取得奖项。
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从解决运维一线的痛点出发,傅裕挺将科研智慧点滴汇聚,终成创新浪潮。2024年,傅裕挺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项,省公司级奖励6项。
变电站低沉的嗡鸣,是巡视路上的背景音;屏幕幽微的光亮,映着深夜攻坚时专注的脸庞。“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要让青春像火花一样闪耀。”傅裕挺的声音里透着笃定,“每一次看到城市的灯火亮起,我就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薛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