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财经

从“保成本”到“保收入”的跨越

——我省特色农险服务乡村振兴成效观察

  三晋大地,沟壑纵横、气候多变,农业生产常年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一场倒春寒可令千亩果园减产,一次价格波动足以吞噬农户整季辛劳。破解这一困局,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以下简称“特色农险”)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风险屏障。其意义不仅在于灾后补偿,更在于稳定预期、护航产业升级、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政策赋能
筑牢特色农业防风险堤坝

  制度保障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面对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独特风险挑战,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着力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撑体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与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部门通力合作,联合成立山西省农业保险协调机制,持续完善我省农业保险政策。
  2019年以来,我省密集出台了包括《关于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近20份专门文件。精准聚焦区域特点和产业需求,如《关于开展省级政策性谷子制种保险试点的通知》《关于开展苹果期货价格保险试点的通知》《关于将马铃薯区域收入保险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纳入省级政策补贴范围的通知》等,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有效满足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保障需求。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省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拓展至12大类,涵盖苹果、梨、红枣、核桃、谷子、黄花种植保险,以及谷子制种保险、马铃薯区域收入保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未转移就业收入损失保险、苹果期货价格保险、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等。
  各市县也因地制宜自主开办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省政策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便实现保费收入11.45亿元,赔付支出8.55亿元,为乡村产业稳健发展注入了坚实保障。
  山西金融监管局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辖内农业生产需求,持续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同时,根据《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推动落实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工作。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提高理赔服务质效,规范市场秩序,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靶向护航
定制化保障破解产业痛点

  特色农险贵在精准,不能“大水漫灌”,而要聚焦关键产业与核心风险,为不同农产品量身定制保障方案。
  在我省,苹果、梨、红枣、核桃、黄花等是传统优势产业,它们是特色农险保障的首要目标。2020年以来,保险试点区域精准锚定核心产区,为这些特色果林筑牢基础风险屏障。
  如今,苹果保险覆盖运城临猗、万荣及临汾吉县;梨保险聚焦临汾隰县与晋中祁县;红枣保险惠及吕梁临县、临汾永和;核桃保险支持晋中左权、运城垣曲、吕梁中阳;大同则成为黄花保险的专属试点区。这些保障有效对冲了自然灾害对生产环节的毁灭性打击,稳定了种植户的基本收益预期。
  作为“杂粮王国”,谷子产业在我省地位关键。2020年至2022年,谷子种植综合保险在长治沁县、忻州五寨等十县率先试点;2023年起,保费补贴区域覆盖全省。更具战略意义的省级政策性谷子制种保险于2024年启动全省三年试点,为符合条件的谷子制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为种源安全加上“保险锁”。
  对此,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东峪村种植户王万所对此深有体会。他所种植的富硒谷子由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太平洋产险山西分公司投保了产量保险。2024年春末夏初,平定县遭遇严重干旱,富硒谷子播种困难、出苗率低,农户心急如焚。关键时刻,太平洋产险迅速响应,组织农险勘查小组运用无人机、遥感等手段精准查勘,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赔付,交付赔款20.79万元。“谷子产量减少了,收益没降低。”“幸亏投了保,这个保险真的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公司负责人史云章和种植户王万所的共同感慨道出了保险的关键作用。
  体现前瞻性保障的还有2021年起在吕梁岚县、临县等6县试点的马铃薯区域收入保险,以及2024年优先在临汾、运城主产区试点的苹果期货价格保险。这些创新将保障范围从传统的产量损失,拓展至至关重要的市场风险领域。

创新驱动
多维保障体系激活产业动能

  创新是我省特色农险保持活力、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核心引擎,在产品广度和保障深度上实现双重突破。
  大同市依托桑干河冷水资源,虹鳟、鲟鱼等水产养殖异军突起,年产值超亿元。然而,极端天气和病害风险如影随形。面对市场上缺乏针对特色水产品的商业保险,平安产险大同中心支公司创新推出商业性淡水水产养殖保险,主要保障虾蟹等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的自然灾害、疫病及价格波动风险。今年3月底,全省首单商业性淡水水产养殖保险成功落地大同。“有了这份保险,心里踏实多了。”养殖户们纷纷表示,水产养殖保险的推出让他们敢于扩大养殖规模、尝试新的养殖技术。
  目前,省内财险机构开发的农险产品已近700个,覆盖广度位居全国前列,产品体系正从“有没有”向“全不全、优不优”迈进。
  保障品种由传统大宗作物向高附加值领域全面拓展:水果涵盖苹果、梨至樱桃;蔬菜包括黄花、食用菌、辣椒;小杂粮覆盖谷子、藜麦、红芸豆;养殖保障延伸至猪牛羊驴乃至孔雀、蚕;中药材如党参等也纳入保障范畴。产品类型极大丰富,囊括传统种/养险、期货价格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多元形态。
  更关键的是,保障维度也实现从“保生产”到“保收入、保预期”的跃升。保险责任显著拓宽,从应对自然灾害、疫病等生产风险,升级到管理价格波动、收入不稳等市场风险。谷子综合收入保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黄花价格保险、苹果期货价格保险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2022年以来在11个县区试点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其保障程度较中央政策性同类产品分别高出700元/亩和400元/亩。吕梁的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保险+期货”)则直接对冲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为养殖主体锁定收益。
  农业保险正加速从单一的灾害赔付工具,转型为整合金融资源、撬动产业振兴的战略支点。在我省,政策先行、靶向施策,从被动救灾走向主动防灾,从保障成本转向锁定预期收益,从传统农业经营迈向智慧农业生态构建——创新驱动合力正助推特色农险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本报记者安晓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