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网眼

虚假弹幕“弹”走用户信任

  直播间里,主播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吆喝产品,粉丝则不断刷“弹幕”给“好评”,已成当下网络直播带货中一种典型的交流互动方式。然而有人捕捉到其中的商机,做起了“职业弹幕人”生意,让原本纯粹的互动交流变了味。“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以达到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目的的黑灰产从业者。
  在短视频与网络直播中,如何识破“职业弹幕人”的虚假面具?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开用批量刷评制造的消费陷阱?6月底,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直播间刷评论造假被处罚

  “7天暴瘦10斤”“喝酒吃夜宵也能瘦”……北京某公司在网络直播间销售一款果冻食品时,滚动评论区内充斥着大量内容相似的夸张表述,这些弹幕让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原本通过弹幕烘托直播间气氛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些“职业弹幕人”并非简单的托儿,他们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用统一话术、批量刷评的方式,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营造不真实的疯抢氛围,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你以为满屏的“太好用了!”“瘦了10斤!”是网友的真情实感,背后却是“职业弹幕人”在设套“弹”走你的钱包。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通过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发现数十个账号IP集中分布于2个地址段,以场均50条以上频次高频发送该产品存在减肥效果的评论,最高单场发送弹幕300条以上,初步判定当事人涉嫌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据了解,此次查处的案件是直播电商领域“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的全国首案,精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与《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九条,首次将“直播刷评”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为同类案件提供法律适用范本。
  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的“群演”和“捧哏”层出不穷。从早些年的刷单炒信用,店铺雇佣兼职人员虚假交易,提交好评和买家秀;到后来的“好评返现卡”,商家用几元钱就能买下一条五星好评;再到如今调动气氛的“职业弹幕人”,虚假营销的手段不断升级,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度则不断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3倍,短视频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48.8%。
  近年来,为了规范电商平台,整治虚假宣传,我国相继修订、实施了多部相关法律条例,各大平台也纷纷出台管理办法,对于违规操作的商家给予停播、注销账号等处罚。此次查办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也给相关各方敲响了警钟,警示广大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

警惕直播间“话术陷阱”

  时下,很多消费者购物时习惯查看用户评价、参考售后反馈,很容易轻信“职业弹幕人”发出的虚假信息,买到货不对板的商品。
  家住太原的家庭主妇郭女士在直播间看到弹幕力捧一款“万能清洁膏”,称“锅底黑垢一擦就掉”“瓷砖水垢喷上即净”,主播现场演示时,污渍确实迅速溶解。郭女士下单后按同样方式清洁厨房油烟机,发现膏体涂抹后毫无反应,用力擦拭半小时才勉强去掉一点浮灰。后来郭女士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发现,有博主分析该产品,称其主要成分是皂基和香精,清洁力远不如普通洗洁精,而直播间的“神奇效果”实为提前用强碱溶液处理过演示道具。
  来自临汾的崔先生在直播间看到弹幕都在夸赞一款号称“降噪效果超神”的耳机,心动下单后,到手却发现实际降噪能力与宣传相差甚远,在嘈杂环境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耳机音质也远不如弹幕中描述的那般“身临其境”。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些刷屏的“好评”账号大多注册时间不足3个月,主页除了耳机带货评论外空空如也,明显是“职业弹幕人”的马甲号。
  小小弹幕,危害不小。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表示,“职业弹幕人”用模板化的话术宣传货不对板的商品,不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破坏消费者购物体验,更会伤害网络消费环境,让行业陷入只追流量不顾质量、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通过网络直播间购物时警惕绝对化话术和“模板化”好评,购物前务必查看商品详情页或包装,对“快速瘦XX斤”“无效退款”“根治XX问题”等承诺保持高度怀疑。一旦发现产品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可以通过平台客服投诉,并同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协同发力规范电商直播

  电商直播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成为无数人购物的新选择。海量的商品、实时互动的体验、主播极具感染力的推销,让消费者沉浸其中。商家为争夺流量高地,不惜以虚假弹幕制造“热销假象”;平台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刷评行为很多时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职业弹幕人”在多方共谋的畸形生态中形成了产业链条化运作。
  直播间里每一条虚假弹幕,都是对市场诚信的透支。薛平认为,当刷评造热度成为行业潜规则,毁掉的不仅是消费者对某款商品的信任,更是整个直播电商的生态根基。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作为直播内容载体,应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直播间弹幕的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识别批量发布的虚假评论,及时封号处理,并向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也应持续加大执法力度,揪出“职业弹幕人”背后的真正组织者和实际操控者,予以严厉惩处。
  此外,电商平台和主播自身应该建立起良好的自律机制,不得从事虚假宣传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理性购物。多方合力,为直播间找回真实和诚信,还消费者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

本报记者刘慧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