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9时,金色良友老年大学的舞蹈大厅里,三十多位身着艾德莱斯绸裙的舞者正在跳舞,既有年过七旬的银发长者,也有刚退休的活力学员。63岁的阿连老师穿梭在队伍中,眼神专注,不时上前调整学员的动作细节——从脖颈的优雅曲线到指尖的微妙延伸,每个姿态都力求完美。
“最初只是想把新疆舞的美分享给更多人。”谈及创立初衷,阿连老师眼中漾着温柔的笑意,这位文工团退休演员说,“十年前在公园教舞时,学员们甚至分不清‘移颈’和‘动肩’的区别。那时大家总说‘年纪大了学不会’,但我偏不信,热爱舞蹈与年龄无关。”
随后,她自费前往新疆采风,归来后独创“趣味化教学法”——将维吾尔族舞蹈精髓拆解成生活化动作,比如把“三步一抬”融入买菜步态中,让银发学员们在笑声里轻松掌握了专业技巧。
十年耕耘,这支队伍早已突破“老年舞蹈队”的标签。从最初公园角落的几人小团体,发展成覆盖5000余人、30多支分队的艺术联盟,足迹遍布太原各大公园、社区和文化场馆。2023年重阳节,这支平均年龄62岁的团队站上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专业舞台,凭借高难度的旋转和队形变化赢得满堂喝彩,演出视频网络播放量突破百万次。
如今的队伍里,中青年面孔越来越多。32岁的平面设计师林悦便是其中一员。“第一次在公园看到阿姨们跳舞,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瞬间打动了我。”她说。跟着阿连老师学习新疆舞后,原本内向的她性格逐渐开朗,设计作品也融入了更多丝绸般流动的线条。在团队中,像林悦这样的中青年学员占比已近三成,他们中既有教师、医生,也有自由职业者。年轻学员自发组建了短视频团队,记录排练花絮,银发前辈则分享着人生阅历,这种代际碰撞让艺术传承焕发了新生机。
每天排练时,舞蹈大厅里总上演着温馨场景:年轻学员帮长辈调试手机音乐,银发舞者教年轻人传统舞步,有人带来自制的新疆奶茶,有人分享新学的编发技巧。阿连老师骄傲地展示团队相册——从最初随意的运动装到如今统一定制的刺绣舞裙,从简单的日常妆容到专业的舞台造型,每个细节都见证着蜕变。“现在我们的演出服比很多专业团体还讲究,艾德莱斯绸裙都是专门定制的。”她笑着说。
晨光中,音乐再次响起。二十岁的姑娘与七十岁的长者并肩起舞,艾德莱斯绸裙摆交织成绚丽的花海。从青丝到白发,不同时代的舞者用同样的热情诠释着:舞蹈超越年龄界限,热爱永不褪色。
本报记者王荔